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二百二十三章小小老婆(3/6)

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,但见皓月当空,湖天一碧,金风送爽,

水月相溶,不知今夕何夕。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,何止月夜,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“穿牖而来夏

日清风冬日日,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。”尽管平湖秋月景区范围在西湖十景景区中也许是最小的,

但人们仍可以在此寻访和体味到历史古纪文化蕴涵。早在唐朝,这里就建成望湖亭。南宋时,随着孤

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,这里又建望月亭。“望湖”“望月”这两“望”为日后平湖秋月定

址于此埋下伏笔。明万历年间,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,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。文学家张

岱在《西湖寻梦》中记载道“修葺华丽,增筑露台,可风可月,兼可肆设席,笙歌剧戏,无日无之。

今变建龙王堂。”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,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“冒险家”哈同的私人别墅

“罗苑”中的遗物,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棗八艺社所在地。如今,这里辟为西泠

书画院,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。

双峰插云。该景在灵隐路上洪春桥边。“双峰”指环湖山脉中最著名的南高峰、北高峰。山雨欲来

时,于此处遥望双峰,浓云如远山,远山又淡似浮云,峰尖朦胧插云端,似泼墨山水画。巍巍天目山东

走,其余脉的一支,遇西湖而分弛南北,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、北山。其中的南高峰与北高峰,

古时均为僧人所占,山巅建佛塔,遥相对峙,迥然高于群峰之上。春秋佳日,岚翠雾白,塔尖入云,时

隐时显,远望气势非同一般。南宋时,两峰插云列为西湖十景之一,清康熙帝改题为双峰插云,建景碑

亭于洪春桥畔。其时双峰古塔毁圮已久,以至连此景原有的内涵也一度难为人,‘插’者,虚言也。设

景碑亭于此,实为权宜之计。“浮图对立晓崔巍,积翠浮空霁蔼迷。试向凤凰山上望,南高天近北烟低。”这是南宋诗人王洧的《两峰插云》诗,它告诉人双峰插云的景观。南宋时,从凤凰山上望之,方可

得其神采。明代的李流芳,却主张到苏堤第三桥望山桥上观赏此景,他在《西湖臣游图题跋-两峰罢雾图

》中写道三桥龙王堂,望湖西诸山,颇尽其胜。烟林雾障,蚋带层叠,淡描浓抹,顷刻百态,非董、

巨妙笔,不足以发其气韵。清以后,双峰之巅已无塔影,赏景位置则移易到湖上,因为洪春桥畔尽管建

有景碑亭,但游人到此只见林木葱蔚“双峰”连影子也无觅处,倒不如泛舟湖上,尚能遥指云中峰峦

,心驰神往于登临其巅俯看尘寰的宏阔高远。故陈璨《双峰插云》诗云南北高峰旧往还,草鞋踏遍两

山间。近来却被官身累,三过西湖不见山。

曲院风荷。该景在苏堤西北金沙港,宋代为酿酒曲院,里面种植许多荷花,红翘翠盖,风姿动人,

芰荷深处,清香四溢。现已扩大数百倍,赏荷廊轩古朴典雅,参天密林中有度假村。曲院风荷,以夏日

观荷为主题,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。“曲院”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,位于今灵隐路

洪春桥附近,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,近岸湖面养殖荷花,每逢夏日,和风徐来,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,

令人不饮亦醉。南宋诗人王洧有诗赞道“避暑人归自冷泉,埠头云锦晚凉天。爱渠香阵随人远,行过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