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十七章(2/3)

“除了谢恩以外,另外没有说话。”

“母后的训示自当遵从。不过,”皇帝很吃力地说:“和也很难。”

皇帝自然着急,不知昭君因何移居,移到何,来接的车辆又是奉何人所派?这一切疑团,派周祥去一问,自然立即就可明白。而皇帝仍觉得一来一往,多费周折,不如直截了当,亲自去查问。

“讲和不是投降?”

“没有!”秀又加了一句:“明妃不肯问的。”

“谁要你投降?”太后说:“呼韩邪再无礼,也不至如此狂妄。”

“奉懿旨,迁回掖了。”

既然问不所以然来,惟有派人去查询。当时吩咐周祥即刻赶往掖,问明究竟,迅速回奏。

问到这话,秀便想起冯婕妤冷峻的脸,遂即答:“除了传懿旨以外,一个字也没多说。”

皇帝不知太后有何善策?设地去想了又想,认为太后不会想什么好法,昭君是一定可以留下来了!如今之计,只是如何安抚呼韩邪而已。

“是!”皇帝忽然想到一个说法,理直气壮了:“昭君已受了明妃的封号,岂可再遣外?以汉的妃嫔,而为单于的阏氏,有辱国。”

“也不问问,皇太后为什么让她迁回掖?”

“谁来传的旨?掖令?”

“是。”皇帝低答应着。言又止地,始终没有一个确实的答复。

句话,皇帝好半晌作声不得。他心里也明白,太后劝他不必召集廷议,是为了廷议如果主和,他必不肯听从。

建章平静如常,但一了殿门,立刻就觉到了。因为有一架鹦鹉,调教得极其伶俐,平时一见皇帝驾到,就会一声声呼唤:“明妃接驾!”此时声息不闻。而且抬搜索,也看不到彩羽朱喙了。

“是!”皇帝很响亮地答应着。

“除了割地,什么都好办!”他自语着。立即宣石显和匡衡,说了自己的决定,让他们去筹划,如何再去跟呼韩邪讲和。

谁知到了第二天,建章中起了极大的变化。

“这,我就不明白了!和亲怎么说是受辱?如以为门不当,不对,汉家的长公主下嫁匈是失了面,那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。”

何以派冯婕妤来传懿旨?皇帝为不解。不过送掖而非送上林苑,却不一定是坏事。因为这至少表示,太后并没有将韩文换回来,仍旧以昭君为宁胡长公主的打算。

所得到的报告,王昭君已经不在建章中。来报的是一名太监。由于昭君不喜太监执役,除了一天一次洒扫殿廷,以及重工作为女力弱所不胜,方始传唤太监内以外,平时只能在殿门以外待命。所以这名太监只见到箱笼移外,昭君泪汪汪地上了车,此外,即无所知。

“迁回掖?”皇帝越发惊诧:“你没有听错吧?莫非迁到上林苑?”

于是太后问:“你觉得我的话怎么样?”

“不!是冯婕妤。”秀又说:“不过随后,掖令就来照料了。”

“好!”太后沉着地:“我总想得。”

“人生在世,不什么份,都会有不如意的事,全靠自己善于譬解,才能消除烦恼。皇帝,”太后语重心长地说:“你要想想你的责任!”

皇帝脱问了这一句,随即觉得自己的话多余。那样一问,明明是觉得迁回掖是受了委屈的表示。以昭君的情,是不会有此一问的。

“明妃呢?有什么话?”

“为什么?”

“怎么难法?”

不想周祥未回,又另有一报,说是太后已下懿旨:昭君赐死,照长公主的凶仪殡殓。这如晴天一个霹雳,仓猝之间,无法查证。亦不敢费功夫等查明白再作置,唯一可之事便是一面派人到掖传旨:太后的懿旨,暂缓

“我再问你,冯婕妤可还说了些什么?”

要快就不能传集应有的随从。周祥知皇帝的心境,来一辆安车,让皇帝坐上以后,亲自执辔,很快地赶到了。

这话说得太后一愕。“我们没有想到这一层。”她沉了好一会,突然问:“皇帝,你是说,你之不愿送昭君,是为了保全国家的面,而不是你自己舍不得昭君?”

“回皇上的话,是掖。”

当然,如果主战的人多,则经过廷议,师有名,自己在此刻可以很响亮地说一句:“请放心,一定照延议办!”无奈,这一层并无把握,就说不起话了。

“命驾建章!”皇帝嘱咐:“要快。”

那一来就会引起极大的波澜,决非国家之福。

“即非投降,受辱是一样的。”

来接驾的是秀。她行礼未毕时,皇帝便即开问了:“明妃呢?”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