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卷三隐三年尽五年(5/10)

使彼疏远也。加亦加陵。破谓破散。淫义不两立,行恶则破善,故言破也。

去顺效逆,所以速祸也。君人者,将祸是务去,而速之,无乃不可乎!”弗听。其子厚与州吁游,禁之,不可。桓公立,乃老。老,致仕也。四年经书州吁弑其君,故传先经以始事。○去,起吕反,下同。弑音试。先,悉荐反。

[疏]“去顺效逆”

○正义曰:州吁于逆则少陵长,于顺则弟不敬,是去顺效逆也。六顺、六逆,因事广言,非谓州吁遍犯之也。

○注“老致”至“始事”

○正义曰:《礼》:“七十而致事”言还其所掌之事于君也。传之初始有此故言传先经以始事。馀不注,从可知也。

【经】四年,春,王二月,莒人伐杞,取牟娄。(无传。书“取”言易也。例在襄十三年。杞国本都陈留雍丘县。推寻事迹,桓六年,淳于公亡国,杞似并之,迁都淳于;僖十四年,又迁缘陵;襄二十九年,晋人城杞之淳于,杞又迁都淳于。牟娄,杞邑,城阳诸县东比有娄乡。○杞音起。牟,亡侯反。易,以豉反。雍,于用反。)

[疏]“莒人”至“牟娄”

○正义曰:《谱》云:“杞,姒姓,夏禹之苗裔。武王克殷,求禹之后,得东楼公而封之于杞,今陈留雍丘县是也。九世及成公,迁缘陵,文公居淳于。成公始见《春秋》。湣公六年,获麟之岁也。湣公弟哀公三年,《春秋》之传终矣。哀公十年卒。自哀公以下,二世,十三年而楚灭杞。”检杞于此岁己见于经,桓二年有“杞侯来朝”庄二十七年有“杞伯来朝”于传并无号谥,又不书其卒。僖二十三年杞成公卒,其谥乃见于传。未知此年杞国定是何君,当是成公之父祖耳。牟娄,杞邑,莒伐取之。自是以后,常为莒邑。昭五年“莒牟夷以牟娄来奔”是也。文三年秦人伐晋,传称取王官及郊;襄二十三年齐侯伐晋,传称取朝歌:并书伐不书取。此伐、取两书者,彼告伐不告取,此伐、取并告故也。昭元年伐莒取郓,书“取”不书“伐”;昭十年伐莒取郠,书“伐”不书“取”者:元年兵未加莒而郓逆服,故书取不书伐;十年晋以取郠讨公,故书伐不书取。其伐国围邑,书围以否,亦从告也。

○注“书取”至“娄乡”

○正义曰:襄十三年传例曰:“凡书取,言易也。”知此书取亦言易也。《地理志》云:“陈留郡县,故杞国,武王封禹之后东楼公。”是杞本都陈留雍丘县也。《志》又云:“北海郡淳于县。”应劭曰:“《春秋》州公如曹,《左氏传》曰:淳于公如曹。”臣瓒案:“州,国名,淳于,国之所都。”此淳于县于汉属北海郡,晋时属东莞郡。故《释例·土地名》云:“州国都于东莞淳于县。”以雍丘、淳于虽郡别而竟连也。桓五年传称:“淳于公如曹,度其国危,遂不复。”六年春“实来”虽知其国必灭,不知何国取之。襄二十九年晋帅诸侯“城杞”昭元年祁午数赵文子之功云“城淳于”是知淳于即杞国之都也。僖十四年“诸侯城缘陵而迁杞”不知从何而迁,故云“淳于公亡国,疑似并之”而迁居其地。僖十四年又从淳于而迁于缘陵。襄二十九年又从缘陵而迁于淳于。以无明文,疑不敢质,故言“推寻事迹”似当然也。若然淳于为杞所并,定似不虚,而迁都淳于未有事迹。自雍丘而迁缘陵,亦可知矣。而且必言迁都淳于。又从淳于迁缘陵者,以桓六年淳于公亡国,襄二十九年又杞都淳于,则淳于始末是杞之所有,又杞之所都,故疑未都缘陵之前,亦都淳于也。取国易者则直言“取”若取邿、取鄟之类是也,故不须加“伐”于上。若其伐国取邑,其邑既小,不得名通,若不加“伐”于上,不知得何国之邑,是以虽易亦加“伐”文则“伐杞取牟娄”、“伐邾取须句”之类是也。成二年“取汶阳田”乞师盟主,兴兵伐齐,得邑既难,而亦书“取”者,因其伐齐,晋使还汶阳之田,鲁不加兵,故书“取”从易也。刘君或疑此意,遂云“上言伐,下言取者,非易”以规杜氏,非也。

戊申,卫州吁弑其君完。称臣弑君,臣之罪也。例在宣四年。戊申,三月十七日,有日而无月。○弑,本又作杀,同,音试。凡弑君之例,皆放此,可以意求,不重音。完音丸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