伐郯。郯成。季文子曰:“中国不振旅,蛮夷入伐,而莫之或恤。(振,整也。旅,众也。)无吊者也夫!(言中国不能相愍恤,故夷狄内侵。○夫音扶。)《诗》曰:‘不吊昊天,乱靡有定。’其此之谓乎!(《诗·小雅》。刺在上者不能吊愍下民,故号天告乱。○昊,户老反。号,户刀反。)
[疏]“诗曰”至“有定”
○正义曰:此《诗·小雅·节南山》之篇。
有上不吊,其谁不受乱?上,谓霸主。吾亡无日矣!”君子曰:“知惧如是,斯不亡矣!”
郑子良相成公以如晋,见,且拜师。谢前年晋救郑之师。为楚伐郑张本。○相,息亮反。见,贤遍反。
夏,曹宣公来朝。
[疏]“曹宣公来朝”
○正义曰:比文及八年传“召桓公来赐公命”并无所解释,而虚载经文者,《释例》曰:“其经、传事同而文异者,或告命之辞有差异,或氏族名号当须互见。”此盖须互见名号,故举之也。
秋,楚子重伐郑,师于汜。汜,郑地。在襄城县南。○汎音凡。诸侯救郑。郑共仲、侯羽军楚师,二子,郑大夫。○共音恭。○囚郧公锺仪,献诸晋。八月,同盟于马陵,寻蟲牢之盟,且莒服故也。蟲牢盟在五年。莒本属齐,齐服,故莒从之。○郧,本亦作员,音云,邑名。
晋人以锺仪归,囚诸军府。军藏府也。为九年晋侯见锺仪张本。○藏,才狼反。
楚围宋之役,在宣十四年。师还,子重请取于申、吕以为赏田,王许之。分申、吕之田以自赏。申公巫臣曰:“不可。此申、吕所以邑也,是以为赋,以御北方。若取之,是无申、吕也,言申、吕赖此田成邑耳。不得此田,则无以出兵赋而二邑坏也。○“所以邑也”一本作“所邑也”御,鱼吕反。晋、郑必至于汉。”王乃止。子重是以怨巫臣。子反欲取夏姬,巫臣止之,遂取以行,子反亦怨之。及共王即位,楚共王以鲁成公元年即位。○共音恭。子重、子反杀巫臣之族子阎、子荡及清尹弗忌皆巫臣之族。○阎音盐。及襄老之子黑要,以夏姬故,并怨黑要。○要,一遥反。而分其室。子重取子阎之室,使沈尹与王子罢分子荡之室,子反取黑要与清尹之室。巫臣自晋遗二子书,子重、子反。○罢音皮,下同。遗,唯季反。曰:“尔以谗慝贪惏事君,而多杀不辜,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!”巫臣请使于吴,晋侯许之。吴子寿梦说之。乃通吴于晋,寿梦,季札父。○慝,他得反。婪,力含反。请使,所吏反。梦,莫公反。说音悦。札,侧八反。以两之一卒適吴,舍偏两之一焉。《司马法》:“百人为卒,二十五人为两。军九乘为小偏,十五乘为大偏。”盖留九乘车及一两二十五人,令吴习之。○卒,子忽反,注同。舍音赦,旧音舍。乘,绳证反。下注同。令,力呈反。
[疏]“以两”至“一焉”
○正义曰:“以两之一”谓将二十五人也,又言“卒”谓更将百人也,言“之”者,婉句耳,凡将一百二十五人適吴也。“舍偏”谓舍一偏之车九乘也“两之一焉”又舍二十五人也,凡舍九乘车二十五人与吴矣。发首言“两之一”者,为舍此“两之一”故先言之。又言“卒”者,见巫臣所将非唯有一两也。《司马法》:“车九乘为小偏,十五乘为大偏。”传言偏不言大,当是留九乘车矣。唯言留一偏,不见元将车数,不知去时几乘车去也。丘明为传,辞皆易解,此独蹇涩,或误本文。苏氏云“舍九乘车,以六乘车还”则以去时十五乘车。传不言者,以舍既称“偏”明去时有车可知,从省文也。沈氏云:“聘使未有将兵车者,今此特将兵车,为方欲教吴战陈,故与常不同。”
与其射御,教吴乘车,教之战陈,教之叛楚。前是吴常属楚。○战陈,直觐反。寘其子狐庸焉,使为行人于吴。吴始伐楚、伐巢、伐徐,巢、徐,楚属国。○置,之豉反。子重奔命。救徐、巢。马陵之会,吴入州来,子重自郑奔命。因伐郑而行。子重、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。蛮夷属于楚者,吴尽取之,是以始大,通吴于上国。上国,诸夏。○夏,户稚反。
卫定公恶孙林父。冬,孙林父出奔晋。林父,孙良夫之子。○恶,乌路反。卫侯如晋,晋反戚焉。戚,林父邑。林父出奔,戚随属晋。○戚,七狄反。
[疏]“戚林”至“属晋”
○正义曰:传言“晋反戚焉”则戚巳属晋。襄二十六年“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”此不言叛,故解之。戚是孙氏世所食邑,林父出奔之后,戚自从随而属晋,非林父入而将去,故不言叛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