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生以六载秋到山,是岁诏书三至,渥泽频繁,晖映崖谷。初,山中有上清真人许长史、杨君陶隐居自写经法,历代传宝。时遭丧,散逸无遗。先生捧诏搜求,悉备其迹,而
上之。先时元宗将求大法,请先生为师,先生竟执谦冲,辞疾而退。洎七载
,元宗又
受《三
真经》。其年
之三月,中官赍玺书云:“其月十八日,克受经诰。是日,于大同殿洁修其事,遂遥礼先生为元师,并赐衣一袭,以伸师资之礼。因以元靖为先生之嘉号焉。”仍诏刻石于华
以志之。是岁夏五月,隐居先生合丹之所,有芝草八十一
,散生于松石之间。诏俾先生与中官启告灵仙,缄封表
。夏,又诏以紫
观侧近二百
,太平、崇元两观各一百
,并蠲其官徭,以供香火。秋七月,又徵先生,既自请居
观以养疾。九载
,辞归旧山。其年夏六月,前生灵芝之所,又产三百馀
。煌煌秀异,人所莫睹,先生又图而奏之。是岁冬,又徵先生,于紫
别院馆之。十载秋,先生又恳辞告老,御制序诗以饯之。十有一载,先生奉诏,与门人韦景昭等,于紫
之东郁冈山,别建斋院。立心诚肃,是夜仙坛林间,遍生甘
。因以上闻,特诏嘉异。初,隐居先生以三
真法传?元先生,?元付
元先生,
元付正一先生,正一付先生。自先生距于隐居,凡五叶矣,皆总袭妙门大正真法,所以茅山为天下
学之所宗矣。于戏!是非可齐也,我
均焉;生死可忘也,觉梦同焉。如此者,何域心于变化之际哉?先生以大历己酉岁冬十一月十有四日,遁化于茅山紫
之别院,
秋八十有七。其年十二月八日,门人赴丧而至者凡数千人,号奉冠舄,迁窆于雷平山之西陲。遗命以松棺、竹杖、木几、
瓶、香奁、香炉奁置于藏内,门弟
等仰奉嘉猷,克遵俭德。先生识思真淳,业行
古,
穷情
之本,学冠天人之际。所以优游句曲,郁为王者之师;
明
,特
肩舆之贵。是知顺风而问,昔称于黄帝;望山而请,今见于元宗矣。又博览群言,长于著撰。尝以《本草》之书,
明药
,事关
命,难用因循,著《音义》两卷。又以《老》、《庄》、《周易》,为洁净之书,著《学记》、《义略》各三篇,《内学记》二篇,以续仙家之遗事。皆名实无违,词旨该博。初,先生幼年,颇工篆籀,而隶书尤妙。客或赏之云“贤于其父”,因投笔不书。元宗诏山人王?文,
请先生楷书上经一十三纸,以备杨,许之阙。先生能于
术数之
,而不以艺业为能;极于转炼服
之事,而不以寿养为极。但冥怀素朴,妙味元津,非夫博大之至人,孰能尽于此?真卿乾元二年,以?州刺史充浙西节度。钦承至德,结慕元微,遂专使致书于茅山,以抒诚恳。先生特令韦炼师景昭复书于真卿,恩眷绸缪,足励超然之志。然宗师可仰,望紫府而非遥;王事不遑,寄白?而攸远。洎大历六年,真卿罢刺临川,旋舟建业,将宅心小岭,长庇
踪。而转刺吴兴,事乖夙愿。徘徊郡邑,空怀尊
之心;瞻望林峦,永负借山之记。而景昭洎郭闳等,以先生茂烈芳猷,愿铭金石,乃邀
士刘明素来托斯文。真卿与先生门人中林
、殷淑、遗名、韦渠牟尝接采真之游,绪闻
一之德,敢
名于巷党,曷足辨于鸿蒙?其词曰: 抱一混茫,人之纪纲。先生以之,气王神
。乃启元旨,元门以彰。乃为帝师,帝
惟康。甘
呈瑞,灵芝效祥。上士云
,
风载扬。鹤返仙庙,?辞帝乡。退归而老,妙识行藏。德本无累,
心有常。实曰形解,孰云坐忘?伐石表墓,勒铭传芳。谷变陵迁,厥迹弥光。 狼迹先生元真
张志和碑铭 士有牢笼太虚,戟掖元造,摆元气而词锋首
,轧无间而理窟肌分者,其惟元真
乎?元真
姓张氏,本名
龄,东
金华人。父游朝,清真好
,著《南华象罔说》十卷,又著《冲虚白
非
证》八卷,代莫知之。母留氏,梦枫生腹上,因而诞焉。年十六游太学,以明经擢第。献策肃宗,
蒙赏重,令翰林待诏,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。仍改名志和,字
同。寻复贬南浦尉,经量移,不愿之任,得还本贯。既而亲丧,无复宦情,遂扁舟垂纶,浮三江,泛五湖,自谓烟波钓徒。著十二卷,凡三万言,号《元真
》,遂以称焉。客或以其文论
纵横,谓之造化鼓
,京兆韦诣为作《内解》。元真又述《太易》十五卷,凡二百六十有五卦,以有无为宗,观者以为碧虚金骨。兄浦
尉鹤龄,亦有文学,恐元真狼迹不还,乃于会稽东郭买地结茅斋以居之。闭竹门,十年不
。吏人尝呼为掏河夫,执畚就役,曾无忤
。又
以大布为褐裘服,徐氏闻之,手为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