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能仍旧是吃了他吃的亏,对此事竟无法辩白,也可能他因为立功万里而横遭打击,心灰意懒,不作辩白。总之,在这件案
上,他得到免职的
分。
汉武帝的第一个皇后,是他的表姊妹,馆陶长公主的女儿。馆陶长公主尚堂邑侯陈午,生女小名“阿”当武帝已被封为胶东王,大约五、六岁时,馆陶长公主携女
,探望胶东王的生母王夫人,把她的那个早慧的内侄抱在膝上,戏谑地问他将来愿意娶什么人作妻
。指这个。他不要,指那个、他不要,最后指着她的女儿问:“阿
好否?”
令人丧气的是,武帝虽赞赏他的功劳,但朝中颇有些大臣,与蜀的士绅,持着同样的观
,认为通西南夷这件事,是无益的浪费。司
相如怕引起争论,在皇帝召集“廷议”时,自己因为
吃的缘故,辩不过别人,所以又
了一篇文章,作先发制人的解释。
这篇文章是假设他经营西夷,告一段落,回到成都时,有二十七个地方父老士绅去看他,提质询,他又如何解释必须要通西夷的
理。这篇文章中有好些警句,说:“世必有非常之人,然后有非常之事。有非常之事。然后有非常之功。”常人对非常之人,非常之事,自然莫测
,因为莫测
,不免戒惧不安,所以他接下来说:“非常者,固常之所异也。故曰:非常之原,黎民惧焉。”接着引用《诗经》中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士。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”的话,大事发挥天下必须统一,教化必须普及的理论,以为他的开山架桥,扩大边关来促
与西夷的
通,是“创
德之途,垂仁义之统”结论中又有警句:“夫王事,固未有不始于优勤而终于佚乐者也”指
有耕耘必有收获,于是来质询的父老士绅为他说服,欣然表示,不论老百姓如何艰困,一定支持朝廷的决策。这样的文章,武帝自然欣赏,他下令把这个文件颁行
蜀,让大家了解天
的苦心。
“冉囗’,就是当初卓王孙的祖父,由汉中到剑阁,说有大芋,不愁饿死的那个地方,在江山之下,即今四川茂县地。冉囗的
族特别复杂,据《汉书》记载,汉山上有六夷、七羌、九蛮,各有
落。这样一个由三
族,二十二个政治单位所组成的
落,居然也为“
吃”的司
相如所说服,亦非易事。
闲住了一年多,武帝又想起了他,复召为郎——那是他第三次这个官,但看破仕途,官兴已大不如前。同时也因为生了消渴疾——糖
病,不耐劳苦,常请病假。好在文君有钱,生活优裕,不妨在家饮酒作文,享他的清福。偶而武帝巡幸离
别苑,也召他侍从。一次在陕西囗囗县东南的长杨
,因为武帝喜
亲自猎
熊与野猪之类的野兽,容易发生意外,特地作赋谏劝。他的几篇有名的赋,几乎都为武帝而作,其中有一篇例外,那就是《长门赋》。
胶东王笑着:“好”说是“若得阿
作妇,当作金屋以贮”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“金屋藏
”的典故。但这一番戏谑,竟致改变了历史,因为
假成真,馆陶长公主真个向景帝提议,中表联姻。景帝最听他姊姊的话,欣然同意,立阿
为胶东王的妃
。
于是邛峡以东,大渡河以西,北起汉山,南迄云南边境,这一片约三万五千平方公里的长方形土地,从此归汉家的势力范围。西夷各
落,正式成为汉朝的属国,司
相如重新调整县区,整理
通,并奏准设一个“属国都尉”的职官,加以
理。
有此一番经过,司相如原以为可以安然无事。哪知又有人密告他贪污,说他
使西夷时,受了对方的贿赂。这自然是诬告。西夷愿意内附,原在贪图赏赐,哪有财
行贿?而司
相如又唯恐西夷不内附,有求于人,只当行贿,不宜受贿。况且他正从岳家分得一大笔财产,何必又受西夷之贿?凡此皆是情理上说不通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