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五十六回制造厂假札赚优差仕学院(2/7)

这一帮洋的人,从钦差起,至随员止,只有这傅二财主,是汇了几万银去用的。虽然不带家眷,家亦带了三四个。穿的衣裳,脱。他说:“外国人是讲究净的。”穿的衬衣衫,夏天一天要换两,冬天亦是一天一。换下来的,拿去重洗。外国不比中国,洗衣裳的工钱极贵,照傅二锤这样,一天总得两块金洋钱工钱,一月统扯起起来,也就不在少了。

机会来的。

钦差幸亏有太太,他一家老少的衣衫,自从到得外洋一直仍旧是太太自己浆洗。在外国的中国使馆是租人家一座洋房的的。外国地方小,一座洋房总是几层洋楼,窗便是街上。外国人洗衣服是有一定工的地方,并且有空院可以晾晒。钦差太太洗的衣服,除掉屋里,只有窗好晾。太太因为房里转动不开,只得拿长绳把所洗的衣服一齐拴在绳上,两钉好,晾在窗外面。这条绳上,也有,短衫也有、袜也有,裹脚条也有,还有四四方方的包脚布,也有蓝的,也有白的,同使馆上面天天挂的龙旗一般的迎风招展。有些外国人在街上走过,见了不懂,说:“中国使馆今日是什么大典?龙旗之外又挂了些长旗、方旗,蓝的,白的,形状不一,到底是个什么讲究?”因此一传十,十传百,人人诧为奇事。便有些报馆访事的回去告诉了主笔,第二天报上上了来。幸亏钦差不懂得英文的,虽然使馆里逐日亦有洋报送来,他也懒怠叫翻译去翻,所以这件事外已当着新闻,他夫妇二人还是毫无闻见,依旧是我行我素。

傅二锤既然拜了钦差为老师,自然钦差太太也上去叩见过。太太说:“你是我们老爷的门生,我也不同你客气。况且到了外洋,我们中华人在那里的少,我们都是自己人一样。你有什么事情只来说,就是要什么吃的、用的亦尽上来问我要,我总拿你当我家侄一样看待,是用不着客气的。”傅二:“门生蒙老师、师母如此栽培,实在再好没有。”说着,又谈了些别的闲话,亦就退了来。

傅二锤初到之时,衣服很拿去洗过几次,便有些小耳朵来告诉了钦差太太,说傅大人如何阔,如何有钱,一天单是洗衣服的钱就得好几块。钦差太太听了,念一声“阿弥陀佛”:“要是我有了钱,决计不肯如此用的。我们老爷、少爷的衣服统通是一个月换一回,我自己论不定两三个月才换一回,那里有他阁,天天换新鲜。他一个月有多少薪,全不打算打算。照这样,只怕单是洗衣服还要去掉一半。你们去同他说:横竖一天到晚空着没有事情,叫他把换下来的衣裳拿来,我替他洗。他一天要化两块钱的,我要他一天一块钱就够了。他也好省几文。我们也乐得赚他几文,横竖是我气力换来的。”

闲话少叙。且说这个温钦差召见下来,便到各位拿权的王大臣前请安,请示机宜,以为将来办事的方针。这些大人们当中有关切的,便荐两个过洋、懂得事务的,或当参赞,或充随员,以为指臂之助。还有些汲引私人的,亦只顾荐人,无非为三年之后得保起见。当下只傅二锤父亲所提那位属员王观察,已有人把他荐到温钦差跟前充当参赞。幸喜钦差甚是重他。他便想到从前受过好的傅藩台的儿。亦是傅二锤有山的思想,预先有过信给这王观察。王观察才虽有,光景不佳,既然洋,少不得添置行,筹寄家用,虽有照例应支银两,无奈总是不敷,所以也须张罗几文。心上早看中这傅二锤是个主儿,本想朝他开,齐巧他有信来托谋差使,便将机就计,在温钦差前竭力拿他保荐,求钦差将他携带洋。钦差应允。王观察便打电报给他,叫他到上海会齐。等到到得上海,会面之后,傅二锤虽然是世家弟,毕竟是初茅庐,阅历尚浅,一切都亏王观察指教,因此便同王观察十分亲密,王观察因之亦得遂所愿。两人遂一块儿跟着钦差洋。王观察当的是等参赞。因为这傅二锤已经是台,小的差使不能派,别的事又委实不来,又亏王观察替他主意,教他送钦差一笔钱,拜钦差为老师,钦差亦就奏派他一个挂名的差使。温钦差自当穷京官当惯的,在京的时候,典质赊欠,无一不来。家里有一个太太,两个小。太太常穿的都是打补钉的衣服。光景艰难,不用老妈,都是太太自己烧茶煮饭,浆洗衣服。这会得了这阔差使,在别人一定登时阔绰起来,谁知这位太太德最好,不肯忘本,虽然了钦差大人,依旧是一个人不用,上船,下船,倒桶,招呼少爷、小,仍旧还是太太自己。朋友们看不过。告诉了钦差,托钦差劝劝他。他说:“我难不晓得现在有钱,但是有的时候总要想到没有的时候。如今一有了钱,我们就尽着消,倘或将来再遇着难过的日,我们还能过么。所以我如今决计还要同从前一样,有了攒聚下来,岂不更好。”钦差见他说得有理,也只得听他。好在也早已看惯的了,并不觉奇。

齐巧有他老太爷提的一个属员,姓王,现亦保到员,使那一国的大臣参赞。这位钦差大臣姓温,名国,因是由京官翰林放来的,平时文墨功夫虽好,无奈都是纸上谈兵,于外间的时务依然隔得很。而且外洋文明步,异常迅速,他看的洋板书还是十年前编纂的,照着如今的时势是早已不合时宜的了,他却不晓得,拾了人家的唾余,还当是“时眉样”亦幸亏有些大老们耳朵里从没有听见这些话,现在听了他的议论,以为通达极的了,就有两位上折保举他使才。中国朝廷向来是大臣说甚么是甚么,照便奉旨记名,从来不加考的。等到使大臣有了缺,外把单开上,又只要里有人说好话,上亦就上放他。等到朝旨下来,什么谢恩、请训都是照例的事。就是上召见,问两句话,亦不过检可对答的回上两句,余下不过磕而已。列位看官试想:任你是谁,终年不京城一步,一朝要叫你去到外洋,你平时看书纵虽明白,等到办起事来,两总漆黑的。

当下,果然有人把这话传给了傅二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