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卫间有僧,自少博习经论,善讲说。每有讲筵,自谓超绝,然而听者稀少,财利寡薄。如此积年,其僧不愤。遂将经论,遍历名山,以访知者,后至衡岳寺,憩泊月余,常于寺闲斋独坐,寻绎经论。又自咎曰:“所晓义理,无乃乖于圣意乎?”沉思之次,忽举见一老僧,杖锡而
曰:“师习读何经论?穷究何义理?”僧疑是异人,乃述其由,兼自咎曰:“傥遇知者,分别此事,即钳
结
,不复开演耳。”老僧笑曰:“师识至广,岂不知此义,‘大圣犹不能度无缘之人。’况其初心乎?”师只是与众僧无缘耳。”僧曰:“若然者,岂终世如此乎?”老僧曰:“吾试为尔结缘。”因问师今有几许赀粮,僧曰:“自徂南县,历行万里,粮
所费,皆以竭矣。今惟大衣七条而已。”老僧曰:“只此可矣。可卖之,以所得直皆作麋饼油
之
。”僧如言作之,约数千人
。遂相与携至平野之中,散掇,梵香长跪,咒曰:“今日
我施者,愿当来之世,与我为弟
。我当教之,得至善提。”言讫,鸟雀
下啄
,地上蝼蚁,复不知数。老僧谓曰:“尔后二十年,方可归开法席。今且周游,未用讲说也。”言讫而此僧如言,后二十年,却归河北开讲。听徒动千万人,皆年二十已下,老壮者十无一二。(
《原化记》)
相卫间僧
林
肩负五
毯而言曰:“帝释(帝释原本作释迦,据许本改)天王,请师讲大涅槃径。”昉默然还座,夜叉遂挈绳床,置于左膊曰:“请师合目。”因举其左手,而伸其右足,曰:“请师开目。”视之,已到善法堂。禅师既到天堂,天光眩目,开不能得。天帝曰:“师念弥勒佛。”昉遽念之,于是目开不眩。而人
卑小,仰视天形,不见其际。天帝又曰:“禅师又念弥勒佛,
形当大。”如言念之,三念而
三长,遂与天等。天帝与诸天礼敬言曰:“弟
闻师善讲大涅槃经,为日久矣。今诸死钦仰,敬设
场,故请大师讲经听受。”昉曰:“此事诚不为劳,然病坊之中,病者数百,待昉为命。常行乞以给之,今若
连讲经,人间动涉年月,恐病人馁死。今也固辞。”天帝曰:“
场已成,斯愿已久,固请大师勿为辞也。”昉不可。忽空中有大天人,
又数倍于释,天帝敬起迎之。大天人言曰:“大梵天王有敕。”天帝怃然曰:“本
留师讲经,今梵天有敕不许。然师已至,岂不能暂开经卷,少讲经旨,令天人信受。”昉许之。于是置
,
皆七宝,饮
香
,
妙倍常。禅师
(
原作日,据陈校本改)已,
诸
孔,皆
异光,
孔之中,尽能观见诸
。方悟天
腾妙也。既登
座,敷以天衣,昉遂登座。其善法堂中,诸天数百千万,兼四天王,各领徒众,同会听法。阶下左右,则有龙王夜叉诸鬼神非人等,皆合掌而听。昉因开涅槃经首,讲一纸余。言辞典畅,备宣宗旨。天帝大称赞功德。开经毕,又令前夜叉送至本寺。弟
失昉,已二十七日矣。
佛经,善法堂在
喜园,天帝都会。天王之正殿也。其堂七宝所作,四
皆白银。阶下泉池
注,
渠映带。其果木(明抄本,陈校本果木作渠
)皆与树行相直,宝树
果,亦皆奇异。所有
类,皆非世人所识。昉略言其梗概,阶下宝树,行必相直,每相表里,必有一泉。夤缘枝间,自叶
下,
如
,味佳于
,下注树
,洒
渠中。诸天人饮树本中泉,其溜下者。众鸟同饮。以黄金为地,地生
草,其
如绵。天人足履之,没至足,举后其地自平。其鸟数百千,
各无定相。
七宝林,即同其树
。其天中
皆自然化生,若念
时,七宝
盛
即至。若念衣时,宝衣亦至。无日月光,一天人
光,逾于日月。须至远
,飞空而行,如念即到。肪既睹其异,备言其见,乃请画图为屏风,凡二十四扇。观者惊骇。昉初到寺,
孔之中,尽能见
。既而弟
,
讫,
孔皆闭如初。乃知人
天
,
之分如此。昉即尽
天中之相,人以为妖。时则天在位,为人告之。则天命取其屏,兼征昉。昉既至,则天问之而不罪也,留昉
中。则天手自造
,大申供养。留数月。则天谓昉曰:“禅师遂无一言教弟
乎?”昉不得已,言曰:“贫
唯愿陛下无多杀戮,大损果报。其言唯此。”则天信受之,因赐墨敕:“昉所行之
,修造功德,无(无原本作吾既二字,据陈校本改)得遏止。”昉年过下寿,如
禅定,遂卒于陕中焉。(
《纪闻》)
唐调年中,桂州人薛甲常供一僧。法号
林,
德甚
,瞻敬尤切。如是供给,十有余年。忽一旦辞去,云:“贫
在此挠渎多年,更无所酬。今有旧经一函,且寄宅中。一周年不回,即可开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