勾龙义
唐开行立,陕州人,不识字。长庆初,常持金刚经一卷随,到
焚香拜礼。忽驮货
同州,遇十余贼,行立弃货而逃。不五六十斤,贼举之,竟不能动。相视惊异,追行立,问之。对曰:“中有金刚经,恐是神力。”贼发
,果有经焉,却与百余千。请其去,誓不作贼,受持终
。(
《报应记》)
唐荆州法寺僧惟恭,三十余年念金刚经,日五十遍,不拘僧仪。好酒,多是非,为众僧所恶。遇病且死,同寺有僧灵岿。其迹类惟恭,为一寺二害。因他故
,去寺一里,逢五六人,年少甚都,衣服鲜洁,各执乐
,如
兹
,问灵岿:“惟恭上人何在?”灵岿即语其
所,疑寺中有供也。及晚回,
寺闻钟声,惟恭已死。因说向来所见。其日,合寺闻丝竹声,竟无乐人
寺。当时名僧云:“惟恭盖承经之力,生不动国,(“国”原作“罔”,据明抄本改。)亦以其迹勉灵岿也。”灵岿
悟,折节缁门。(
《酉
杂俎》)
王淝
唐元和中,严司空绶在江陵时,岑镇将王淝,常持金刚经。因使归州勘事,回至咤滩,船破,五人同溺。淝初
,若有人授竹一竿,随波
没,至下牢镇,著岸不死。视手中
,乃金刚经也。咤滩至于下牢镇三百余里。(
《酉
杂俎》)
康仲戚
勾龙义,间州俚(“俚”原本作“里”据明抄本改。“间”疑“简”字之误。)人。唐长庆中,于郪县佣力自给。常以邑人有疾,往省之,见写金刚经,龙义无故毁弃而止绝之。归即喑哑,医不能愈,顽嚣无识,亦竟不悔。仅五六年,忽闻邻人有念是经者,惕然自责曰:“我前谤真经,得此哑病。今若悔谢,终敬奉,却能言否。”自后每闻念经,即倚
专心而听之,月余,疑如念得。数日,偶行
寺,逢一老僧,礼之。僧问何事,遂指
何老
董朝
吴可久,越人,唐元和十五年居长安,奉尼教。妻王氏,亦从之。岁余,妻暴亡,经三载,见梦其夫曰:“某坐邪见为蛇,在皇
陂浮图下,明旦当死,愿为请僧,就彼转金刚经,冀免他苦。”梦中不信,叱之。妻怒,唾其面。惊觉,面
痛不可忍。妻复梦于夫之兄曰:“园中取龙
草,捣傅立愈。”兄寤走取,授其弟,寻愈。诘旦,兄弟同往,请僧转金刚经。俄有大蛇从塔中
,举首遍视,经终而毙。可久归佛,常持此经。(
《报应记》)
开行立
康仲戚,唐元和十一年往海东,数岁不归。其母唯一,日久忆念。有僧乞
,母
语之。僧曰:“但持金刚经,儿疾回矣。”母不识字,令写得经,乃凿屋
以陷之,加漆其上,晨暮敬礼。一夕,雷霆大震,
此
去。月余,儿果还,以锦
盛
木以至家,
拜跪母。母问之,仲戚曰:“海中遇风,舟破坠
,忽有雷震,投此木于波上,某因就浮之,得至岸。某命是其所与,敢不尊敬!”母惊曰:“必吾藏经之
。”即破
得经,母
常同诵念。(
《报应记》)
董朝,唐元和中
军,时宿直城东楼上。一夕月明,忽见四人著黄从东来,聚立城下,说己姓名,状若追捕。因相语曰:“董
朝常持金刚经,以一分功德祝庇冥司,我辈蒙惠,如何杀之?须枉命相待。若此人他去,我等无所赖矣。”其一人云:“董
朝对门有一人,同年同姓,寿
相埒,可以代矣。”因忽不见,
朝惊异之。及明,闻对门哭声,问其故,死者父母云:“
昨宵暴卒。”
朝
泣说之,因为殡葬,供养其母。后
家,法名慧通,住兴元寺。(
《报应记》)
唐江陵开元寺般若院僧法正,日持金刚经三七遍。长庆初,得病卒。至冥司,见若王者,问师生平作何功德。答曰:“常念金刚经。”乃揖上殿,登绣座,念经七遍。侍卫悉合掌,阶下考掠论对,皆停息而听。念毕,遣一吏引还,王下阶送曰:“上人更得三十年在人间,忽废读诵。”因随吏行数十里,至一大坑,吏因临坑,自后推之,若陨空焉。死已七日,惟面不冷。荆州僧常靖亲见其事。(《酉
杂俎》)
僧法正
沙弥荫
唐石首县,有沙弥荫,常念金刚经。长庆初,因他
夜归,中路忽遇虎,吼掷而前。沙弥知不免,乃闭目坐,默念金刚经,心期救护。虎遂伏草守之。及曙,村中人来往,虎乃去。视其蹲
,涎
于地。(
《酉
杂俎》)
吴可久
何老,鄂州人,常为商,专诵金刚经.唐长庆中,因佣人负货,夜憩于山路,忽困寐,为佣者刭其首,投于涧中.取货而趋市,方鬻,见何老来,惶骇甚。何曰:“我得诵经之力,誓不言于人。”遂相与为僧。(《报应记》)
僧惟恭
疾遂止,念偈终。(
《报应记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