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郡人沈甲,被系死。临刑市中日,诵观音名号,心
不息,刀刃自断,因而被放。一云,吴人陆晖系狱分死。乃令家人造观音像,冀得免死。临刑三刀,其刀皆折。官问之故,答云:“恐是观音慈力。”及看像项上,乃有三刀痕现,因奏获免。(
《宣验记》)
孙敬德
唐龙朔麟德中,京师永兴坊许俨,取鱼为业。后患疾,冥然若死,赤如火,痛似火炙,自云:“但见火车来烧
,官府责取鱼多,遣生受罪。”已经数日,乍生乍死。亲戚劝作功德,遂造观音像两躯,仍令合家不
酒
,病遂差。(
《法苑珠林》)
荥荀,年已五十。为杀人被收,锁顿地牢,分意必死,同牢人云:“努力共念观音。”荀云:“我罪至重,甘心受诬,何由可免。”同禁劝之,因(因原作日。据明抄本改。)始发心,誓当舍恶行善,专念观音,不离造次,若得免脱,愿起五层浮图,舍
作
,供养众僧。旬日用心,钳锁自解。监司惊惧,语荀云:“若佛神怜汝,斩应不死。”临刑之日,举刀刃断,奏得原免。(
《宣验记》)
唐武德中,醴泉县人徐善才,常修斋戒,诵观世音经,逾千遍。曾往京城延兴寺,修营功德。及还家,逢胡贼。贼所掠汉人千百,将向洪崖,次第杀之。善才知不免,唯至心念观音经。当杀之时,了不自觉,至初夜方悟,
在
涧树枝上,去岸三百余尺。以手
项,觉微痛而无伤。渐下树。循涧南行,可五六十里,天渐晓,去贼已远,得官路,遂还家。琬法师尝说此事。(
《法苑珠林》)
张氏
张达有罪系狱,分当受死。乃专念观世音,锁械自脱,因遂获免,终斋戒。(
《张氏传》)
李儒俊
史隽
东山沙弥
隋开皇初,有扬州僧,忘其本名,诵通涅槃,自矜为业。岐州东山下村中沙弥,诵观世音经。二俱暴死,同至阎罗王所。乃沙弥金
座,甚敬之。
涅槃僧银
座,敬心稍惰。僧情大恨,问沙弥住
。既苏,从南来至岐州,访得沙弥,
问所由。沙弥云:“每诵观音,于别所衣净衣,烧名香咒愿,然后乃诵,斯法不怠,更无他术。”谢曰:“吾罪
矣。所诵涅槃。威仪不整。
不净。于今验矣。”(
《法苑珠林》)
史隽有学识,奉而慢佛,常语人云:“佛是小神,不足事也。”每见尊像,恒轻诮之。后因病脚挛,
祈福,都无效验。其友人赵文谓曰:“经
福中第一,可试造观音像。”隽以病急,如言铸像。像成,梦观音。果得差。(
《宣验记》)
僧宪
荥人
德祖,初投江南,偷
而过。
逢虏骑所追,伏在路侧蓬蒿,半
犹
,分意受死。合家念观世音,俄然云起雨注,得免死也。(
《辨正论》)
徐善才
沈甲
东魏孙敬德,天平中,定州募士。奉释教,尝造观音像,自加礼敬。后为劫贼所引,不胜拷楚,忽梦一沙门,令诵救生观世音千遍。执缚临刑,诵念数满,刀自折为三段,肤颈不伤。三易其刀,终折如故。所司以状奏闻,丞相表请免死。及归,睹其家观音像,项有刃迹三。敕写其经布于世,今谓“
王观世音经”自晋、宋、梁、陈、秦、赵国,观音、地藏、弥勒、弥陀,称名念诵,得救者不可胜纪。(
《冥祥记》)
德祖
陈玄范妻张氏,心奉佛,恒愿自作一金像,终
供养。有愿莫从,专心日久,忽有观世音金像,连光五尺,现
座上。众叹其
所致。(
《辩正论》)
许俨
杜智楷,曹州离狐人。少好释典,不仕不娶,被僧衣,隐居太山,以读诵为事。唐贞观二十一年,于山中还,忽患疾垂死,以袈裟覆,昏然如梦。见老母(原本无母字。据明抄本补)及
女十数屡来相扰,智楷端然不动。渐相
斥,并云:“舆智楷掷置北涧里。”遂总近前,同执捉,有揽著袈裟者。忽齐声念佛,却后忏悔,请为造阿弥陀佛,诵观音菩萨三十余遍。少间,遂觉
上大汗,即愈。离狐今济
也。(
《法苑珠林》)
杜智楷
唐圣善寺僧宪,俗姓元氏。开元中,住持于江州大云寺,法侣称之。时刺史元某,
画观世音七铺,以宪练行,委之勾当。宪
张达
荀
队主李儒俊镇虎牢,为魏虏所围,危急降。夜逾城
,见贼纵横并卧,儒俊乃一心念观世音,便过贼
,趋空泽。贼即随来,儒俊便
草,未及藏伏,贼掩至。儒俊惊恐,一心专念观音经,忽得
驰去,因此遂得脱。(
《辨正论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