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授官,玄宗答应了。铨选那天,便决定任官。那天,无论年龄大的、年龄小的都在杨国忠私宅里注册登记任官。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、韩国夫人,贵妃妹秦国夫人在屋里放下竹帘看这些人,老、病、丑陋者都指名道姓取笑他们,既使是士大夫也免不了遭受她们耻笑取乐。依照过去的惯例,被选的官员,须在兵部、吏部登记、注册完了,再呈送给门下省。门下省长官侍中和助手给事中考核,考核认为不合格,退回,叫退量。杨国忠专权任官只一人说了算,叫左相陈希烈在边上坐着。门下省给事中出了行列到前边说: 既然已经授职任官,就是经过门下省这道手续了。 陈希烈等(与选官有关人员),口中不说,心里不愿意,只是闷坐而已。门下侍中韦见素、张倚都穿紫衣和本衙署郎中等官员,在藩屏外并排坐桌案后,如有事叫他们还得快走向前回话。给事中对帘中的杨国忠说: 两个穿紫衣服的主办这件事怎么样? 杨哈哈大笑。被选官郑怤阿谀奉承杨国忠,与二十余人拿着钱在勤政楼设宴,并且在尚书省南边给杨国忠立碑。杨国忠主管这件事,吏部三铨(尚书铨、中铨、东铨)授职、选拔、考绩等全免了。说吏部职务繁忙,不能亲自动手,皆委典史及令史、孔目官(低级官员)代替。杨国忠只是签个字而已,还不一定都签。
陆贽
唐德宗贞元八年春,宰相陆贽指示吏部恢复冬集选官。本来旧时惯例,吏部每年都要冬集选官,由于安史之乱,不能正常实行,三几年才能举行一次。选官时被选的官员,一齐都来,文书多,不可能细细地审查,真伪也难以分辩,下级的属吏也会趁此机会循私舞弊。被选的官员一旦若有失误,有的就可能得不到任职。可是缺官的地方,竟然也多年无人任职。陆贽根据这种情况,让吏部把内外官员分成三个类别,根据缺额数,量才授官。以后就成为常规。这样做,弊病基本克服,天下人都称赞他。
郑余庆
刘禹锡说: 郑余庆主持铨选非常公正。被选的人,若得到他任命,是很幸运的。 刘禹锡又说过,我的同祖兄弟某某受郑铨选,授湖州一县尉,他已经谢过出来,郑余庆又把他喊回,对他说:这次选官,全场象你这样有成绩的,不超过五六个人,不能马虎对待,一定要褒奖你,这样才能体现铨选的公正。你想要什么官?离家近比较方便。我的从弟说,家住常州。于是就授任武进县县尉。参选的官员们都很佩服、很敬畏、很爱戴他。他以后做了宰相,审定兵部,吏部六品以下的职事官,做的又很公正,大家都称赞他。后人把郑余庆比做汉和帝时的鲁恭。刘禹锡又说,陈讽、张复元各授京畿县的职官。他俩请求换个县,郑答应了。不久,张讽却又请求不换。这时,郑已发榜,严肃地责备张讽说你怎么出尔反尔,既定就不可更改。人们都佩服郑余庆。
裴遵庆
裴遵庆罢除了宰相的职位后,让他主持选官。皇帝优待他,考虑他年高有德,让他在家里办理选官事宜。裴遵庆没有在家办,他在宣平坊、东市两街张榜召集被选官。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件大事。
李绛
唐穆宗李恒长庆十年,吏部尚书李绛计议添设员外郎官十人,衙署设在南选街,员外郎官下属吏人(低级职员)感到办公不方便。十天以后出为东都(洛阳)留守。从这以后选官有了一种固定的文体--文书(如诉状,向上级陈述事实的文书)。处理事情很快就办完。
李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