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
西洋的历法,用中气过宫,比如日躔冬至,就是星纪宫之类。
而恒星既已有岁进的差误,因此宫没有确定的宿,而宿可以递相居处于各宫,这是变通古法的主要方面。
现在用崇祯元年各宿交相宫处的黄道、赤道度数,分别立在下面,以记载下这个开端。
璇玑、玉衡是用仪器观测天象的开始,然而不被三代所使用。
《周礼》记载了圭表、壶漏,但是没有记载璇玑、玉衡,它的形制便不能够考察了。
汉代人创造了浑天仪,认为就是璇玑、玉衡遗留下来的制度,大概是这样吧。
从那以后,每个朝代都有制作。
大概用六合、三辰、四游、重环凑合而成的,把它叫做浑天仪;用实体的圆殊,绘制黄道、赤道经纬度,或者把星宿连缀在上面的,便把它叫做浑天象。
它的形制虽然有详有略,但主要的也只是青色与蓝色的区别。
除此之外,便只是圭表、壶漏罢了。
到了元代,造作简仪、仰仪、窥几、景符之类,制造的仪器纔变得精确、详备。
明太祖平定元朝,司天监进献水晶刻漏,其内设计了二个木偶人,能够按照确定的时刻自动敲击钮鼓。
太祖认为它没有益处而把它打碎。
洪武十七年,制造观星盘。
十八年,在鸡呜山设置观象台。
二十四年,铸造浑天仪。
正统二年,行在钦天监正皇甫仲和进言说:“南京观象台设置了浑天仪、简仪、圭表,用来探测七政的运行和度数,而北京只是在齐化门的城墙上观测,没有观测天象的仪器。
请求让本监官到南京去,用木头制造仪器,带到北京,用来比较验证北极出地的高低,然后用铜另外铸造,希望能使占卜、预测有所依凭。”朝廷接受了他的奏请。
第二年冬天,便在北京铸造了铜制的潭天仪和简仪。
皇帝亲自写了《观天器铭》。
铭文说:“古代的大圣人,体察上天,施行政治,用诚心敬重天帝,用仪器观测天象。
其仪器是什么?是璇玑和玉衡。
璇玑摹仿上天的形体,玉衡察知上天的运行。
历朝更替,流传了四千年,沿袭旧湺又有所创新,它的体制渐渐完备。
就仪器而论,六合仪为外仪,阳为经,阴为纬,方位可以稽考。
三辰仪为中仪,黄道与赤道,日月星辰的运行可以考察。
四游仪焉内仪,似横箫从中贯穿,能够南北东西,高低旋转。
简仪的制作,于是代替了璇玑玉衡,制造简约,使用细密,形制稀疏爽朗而又精致。
此外有浑天仪象,反过来观看,上方呈圆形,下方呈矩形,以测定度数方位。
另外设计有直表,它的高度为八尺,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等节气,经过考察都能够得出结论。
天象在于上苍,制造仪器在于人为,测量验证计算,不差分毫。
古代制作,现在继承,制造的仪器更加精工,既明确又详备,提供使用将没有穷尽。
上天尽力帮助人民,侍奉上天是首先应作的事,人民不失于安宁,上天将会顾念人民。
政治敦厚在于仁政,上天的直道在于端正,在这个器物上镑刻铭文,用以勉励我们恭敬谨慎。”正统十一年,钦天监臣说:“简仪没有刻出度数,并且地基低矮,观测日月星辰时,被四面的亭台房屋所遮蔽。
圭表安装在露天台上,光影都向四周散布,没有一定的标准。
壶漏屋低矮,夜天池狭窄,难以注水调整时刻。
请求重新按照一定的法则修造。”上报朝廷后,获得同意。
第二年冬天,钦天监正彭德清又说:“北京,北极出地的度数、太阳出入的时刻与南京不一样,冬夏白天长夜晚短的情况也不相同。
现在皇宫和官府的漏箭都是南京旧有的体式,不能使用。”皇帝有旨,命令内官监督改造。
景泰六年,又制造内观象台简仪和铜壶。
成化年间,尚书周洪谟又请求制造璇玑玉衡,宪宗皇帝命令他亲自制造,然后进献给朝廷。
成化十四年,钦天监臣请求修建晷影堂,朝廷听从了这个请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