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年正月甲子日,太阳交晕。
二十年二月己末日,太阳产生白虹,在东北横豆天空。
二十一年十月癸巳日,巳时,太阳产生晕圈,友右出现珥晕。
未时,再次出现,又产生抱气、背气。
二十三年十二月癸巳日,太阳出现晕圈,左右出现珥晕,又产生背气和半晕。
弘治二年正月甲戌日,午时,太阳出现晕圈,白色长虹弥漫满天。
丙戌日,太阳交晕,左右出现珥晕,白虹弥漫满天。
二月壬寅日,太阳产生左右珥晕和背气,又产生交晕、半晕以及抱、格二云气。
十一月戊辰日,月亮产生连环晕,穿过左右珥晕。
四年二月庚戌日,午时,太阳交晕,出现左右珥晕,下面产生戟气,白色长虹弥满天空。
六年十一月乙巳日,月亮出现晕圈,左右出现珥晕,连环贯穿。
十八年二月己巳日,月亮出现晕圈,左右出现珥晕,白色长虹弥漫天空。
正德元年正月乙酉日,太阳出现晕圈,上面有背气,左右有珥晕,白虹弥漫天空。
十二月辛酉,月亮出现晕圈,白虹弥漫天空,甲子日,也如此。
嘉靖元年四月癸末日,月亮产生连环晕,二年正月己酉日,月亮出现晕圈,连环左右珥晕。
七年正月乙亥日,太阳重晕,两旁出现珥晕和戟气,白虹弥漫天空。
十三年二月壬辰日,白虹横豆天空,太阳出现晕圈,左右出现珥晕以及戟气。
十八年十二月壬午日,立春,太阳出现晕圈,右旁出现珥晕,白虹横旦天空。
二十一年十一月甲子日,月亮出现晕圈,形成连环。
四十一年十一月辛丑日,太阳出现晕圈,左右出现珥晕,上面出现抱气,下面出现戟气,白虹弥漫天空。
隆庆五年三月辛巳日,太阳出现晕圈,有珥晕,白虹横豆天空。
万历三十五年正月庚午日,太阳出现晕圈,黑色云气遮蔽天空。
四十八年二月癸丑日,太阳出现连环晕,下面有背气,左右有戟气,白虹弥漫天空。
天启元年二月甲午日,太阳交晕,左右有珥晕,白虹弥漫天空。
三年十月辛巳日,太阳产生重迭半晕,左右出现珥晕。
塞祯八年二月丙午日,白色长虹穿日而过。
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辛巳日,垒壁阵星疏散开,又聚拢。
二十九年八月戊子日,钦天监说,井宿东北第二星,接近岁星渐渐变暗变小,急促聚合而不直列。
三十一年五月癸亥日,垒壁阵疏散的星星聚舍起来。
正统元年九月丁巳日,狼星动摇不定。
十四年十月辛亥日,又像那样。
成化六年丁已日,荧惑星汝有光亮。
十三年九月乙丑朔日,岁星光芒闪耀,呈玉色。
正德元年八月,大角星和心宿中星动摇不定,北斗中的璇、玑、权三星不明亮。
万历四十四年,权星暗淡并且小,辅星沉没。
四十六年九月,太白星光芒四射像月影。
天启五年七月壬申日,荧惑星呈赤色,形体大,有光芒。
崇祯九年十二月,荧惑星像火炬,在太微垣的东南方。
十二年十月甲午日,镇星昏暗而有晕圈。
十三年六月,泰阶星拆裂。
九月,五车中三柱星隐没。
十月,参足突出玉井星。
后四年二月,荧惑星光芒刺射角宿。
三月壬辰日,钦天监正戈承科上奏说,帝星下移。
随后,轩辕星又时绝时绩,没有规则,大小失去位次。
文昌星拆裂,天津星拆裂,瑶光星拆裂,芒角呈黑青色。
灵台记录天文的簿册对流星的记载,没有哪一天晚上不记。
那些小而平常的,无关吉凶,故选择那些异常的记录下来。
洪武三年十月庚辰日,有赤色的星体像桃子,从天桴星开始,到垒壁阵星,抵达羽林军星,爆炸散落有声。
五颗小星跟随它,到土司空旁,发出光芒,烛照天空,忽然大如碗,拖着赤色的尾巴到达天仓星而隐没,一会见东南方向有响声。
二十一年八月乙巳日,赤色星体如酒杯,从北斗杓向东南飞行三丈多,分裂成二颗,又行五丈多,分裂成三颗,经过昴宿,又合成二颗,经过天糜星,合成一颗,在天苑星隐没。
丞乐元年闰十一月丁卯日,有星体呈青苍色,大如量斗,光烛照至地,出现在中天云中。
向西南运行,发出隆隆的声音,没入云中。
二年五月丙午日,有赤色星体,大如量斗,光烛照至地,出现在中天,向西北运行,没入云中。
十六年,有星体大如量斗,呈青赤色。
光烛照至地,从柳宿向东运行接近浊。
二十二年五月己亥日,有星体如小杯,呈青白色,光照至地,出现在东南云中。
向西北运行,役入云中,有声音如放大炮。
七月庚寅日,有星体如碗,呈赤色,有光芒,从奎宿进入参宿,爆炸散落,众星摇动。
宣德元年十二月己巳日,有星体大如碗,光呈赤色,从卷舌出现,向东运行遇束井宿,坠落至地,有声音如打雷。
正统元年八月乙酉日,黄昏时到天亮,大小流星有一百多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