荥(州西。南有大周山,汴
焉。又东南有嵩渚山,京
焉。又有索
,源
小径山,北
与京
合,下
于郑
。又大河在北。东有须
镇,崇祯十年筑城。)
荥泽(州北少西。元直隶汴梁路。洪武中,改属州。北有故城。洪武八年因河患徙于南。成化十五年正月又徙北,滨大河。东南有孙家渡,正统十三年,大河决于此。)
河(州西北。旧治在大峪
,洪武三年为
所圮,徙于此。东北有广武山,与三皇山连。西有敖仓,北滨大河。)
卢氏(府西南。元属嵩州。洪武元年四月属南府。三年三月属陕州。万历初,改属府。西南有熊耳山,洛
自陕西商州
境,经此。东南有峦山,一名闷顿岭,伊
所
。北有铁岭,东涧
焉,东南
洛。又东北有
回川,亦
于洛。又东南有栾州镇、西南有朱
镇、北有杜
镇三巡检司。又西有白华关。)
灵宝(州西少南。北滨河。又西有弘农涧。南有虢略镇巡检司。又有函谷故关。西南又有洪关。)
洛(倚。洪武二十四年建伊王府。嘉靖四十三年废。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建福王府。北有北邙山,西南有阙
山,亦曰阙
山,亦曰伊阙山,俗曰龙门山。又西北有谷城山,亦曰簪亭山,湹
所
。又东南有大谷,谷
有关。又大河在北。又有洛
,源自洛南冢岭山,东经卢氏、永宁诸县,至洛
、偃师、巩县
于河。又东有伊
,自卢氏县东北
至偃师县而
洛。又北有朅
,西有涧
,俱
会于洛。又西南有孝
。)
新安(府西。西有缺门山。北有大河。又南有涧,谷
自北
焉。东有慈涧
,亦
谷
。又有函谷新关。)
宜(府西南。西有女几山。东南有鹿蹄山,一名非山,甘
焉。又北有洛
。西有宜
,又有昌谷
,与甘
俱
注于洛。又西南有赵保镇、木册镇二巡检司。)
汴。正统八年尝浚以分决河之
,后亦堙。)东北距府百四十里。领县四:
宁陵(府西。南有睢。北有桃源集巡检司。)
陕州(元属河南府路。)洪武元年四月改属南府,以州治陕县省
。(东有底
山,在大河中。山有三门,中曰神门,南曰鬼门,北曰人门,惟人门修广可行舟,鬼门最险。又南有橐
,一名永定涧,亦曰漫涧,西北
河。又东南有硖石关,有巡检司。又有雁翎关。)东距府三百里。领县二:
永宁(府西南。北有崤山,崤焉,北注于河。其东曰谷
谷,谷
所
焉。又南有洛
。东北有刀轩川,下
为昌谷
。又有大宋川,下
为宜
。又西有崇
镇、又有
门关、东有崤底关三巡检司。)
阌乡(州西南。东南有夸父山,一名秦山,中有大谷关。北滨河,自山西芮城县,东南至永城县,
南直砀山县界。西有湖
,又有盘涧
北
焉。又西有潼关,与陕西华
县分界。)
孟津(府东北。旧治在县东,今治本圣贤庄,嘉靖十四年七月迁于此。西北有大河。又西有硖石津,又西有委粟津,又有渚、
渚、陶渚,皆大河津济
。东北有孟津巡检司。)
登封(府东南。北有嵩山,即中岳也,亦曰太室山。又西有少室山,颍中源
焉;又有右源,
于山之南溪,又有左源,
于西南之
乾山,合
至南直寿州
淮。又北有
城山,洧
所
,下
至扶沟县
沙河。又东南有崿岭,即箕山也,上有崿坂关。又东南有五渡
,
颍,亦曰三
。又西南有少
河,亦
颍。)
汜(州西。故城在县东,洪武十一年七月徙于成皋。崇祯十六年又迁西北。北滨河,洛
自西,东至满家沟合汜
焉。又西有虎牢关,洪武四年九月改曰古崤关,有巡检司。)
鹿邑(府南。元属亳州。洪武中改属。南有颍,又蔡河自西
,谓之蔡河
,即沈丘县之沙河也。又北有涡
,东
南直亳州境。)
睢州(元属汴梁路。)洪武初,
商丘(倚。元曰睢。洪武初省。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复置,更名。旧治在南,弘治十五年圮于河,十六年九月迁于今治。北滨河。正统后,河决而南。城尝在河北,正德后,仍在河南。北有丁家
巡检司。东南有武津关巡检司。)
河南府(元河南府路,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。)洪武元年为府。领州一,县十三。东距布政司三百八十里。
虞城(府东北。元属济宁路。洪武二年正月来属。南有故城。嘉靖九年迁于今治。北有黄河。)
巩(府东北。西南有轩辕山,上有关。北滨河。西北有洛,旧经县北
河,谓之洛汭,亦曰洛
。嘉靖后,东过汜
县
河。又南有寻阝
,会洛
河,亦曰寻阝
也。又东南有石
河,西南有长罗川,皆
洛
。又西南有黑石渡巡检司。)
永城(府东南。洪武元年五月属开封府。十一月来属。北有砀山,又有芒山,皆与南直砀山县界,又睢、浍
皆在县南。又南有泡
,弘治间淤
。)
嵩(府西南。元嵩州,属南府。洪武二年四月降为县,来属。三涂山在西南。陆浑山在东北。又东有筛山,北有
宝山,西有大矿山,皆产锡。西南有伏
山,即天息山也,山有分
岭,汝
焉,下
至南直颍州
淮,行千三百五十余里。又南有伊
,西北有
都川
焉。又西南有旧县镇巡检司。西有没大岭巡检司。)
渑池(府西。元属陕州。洪武中改属。东北有广山,亦曰渑池山,北溪
焉。又有白石山,涧
所
。西北滨河。南有谷
。又西北有南村巡检司。)
归德府(元直隶河南江北行省。)洪武元年五月降为州,属开封府。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升为府。领州一,县八。西距布政司三百五十里。
夏邑(府东。元曰下邑,洪武初更名。北滨大河。又东南有睢。)
偃师(府东少北。南有缑氏山。又有洛,西有伊
合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