均水,自河南淅川县流入。又东南有黑虎庙巡检司。)东南距府三百九十里。
郧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置。领县七。又置湖广行都指挥使司于此。(卫所俱无实土。)东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。
郧(倚。元属均州。成化十二年置郧阳府,治此。汉水在南。东南有龙门山,龙门河出焉,下流入于汉水。西北有青桐关。东北有雷峰、桠镇二巡检司。)
房(府南少西。元房州,属襄阳路。洪武十年五月以州治房陵县省入,又降州为县,仍属襄阳府。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。西南有景山,一名雁山,沮水出焉,流入远安县界。又南有粉水,亦曰彭水,又有筑水,俱流入谷城县,注汉。西南有板桥山巡检司,后移于县东南之博磨坪。)
竹山(府西南。元属房州。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房县。十三年五月复置,属襄阳府。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。东有方城山。西有筑山,筑水出焉,流入房县界。又有上庸山,上庸水所出,南合孔阳水,下流入汉。又南有堵水,源出陕西平利县界,东流入汉。西北有黄茅关、吉阳关二巡检司。)
竹溪(府西南。本竹山县之尹店巡检司,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县,而移巡检司于县东之县河镇,寻又迁巡检司于白土关。南有竹溪河。)
上津(府西北。洪武初置,属襄阳府。十年五月省入郧阳。十三年五月复置,仍属襄阳府。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。西有十八盘山,又有吉水,西南流入汉,俗谓之夹河。南有江口镇巡检司。)
郧西(府西北。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郧县之南门保置。南有汉江,自陕西白河县流入,下流至汉阳县入于江。)
保康(府东南。弘治十年十一月以房县之潭头坪置。北有粉水,东南有常平堡,嘉靖十九年移南漳县之七里头巡检司于此。)
长沙府(元天临路,属湖南道宣慰司。)太祖甲辰年为潭州府。洪武五年六月更名长沙。领州一,县十一。东北距布政司八百八十里。
长沙(倚。治西北。洪武三年四月建潭王府,二十三年除。永乐元年,谷王府自北直宣府迁于此,十五年除。二十二年建襄王府,正统元年迁于襄阳。天顺元年三月建吉王府。县旧治城外,洪武初,徙城中。十八年复徙北门外。万历二十四年徙朝宗门内。西有湘水,源出广西兴安县,流入境,合潇水、烝水北流,环府城,东北出至湘阴县,达青草湖,注洞庭湖,行二千五百余里。北有浏阳水,西流入湘,谓之浏口。又有麻溪,流入湘水,曰麻溪口。又西北有乔口巡检司,乔江与澬江合流处。)
善化(倚。治东南。旧治在城外,洪武四年徙于城中。十年五月省入长沙县。十三年五月复置,治在南门外。成化十八年仍徙城中。西南有岳麓山,湘江绕其东麓。又有靳江,流入湘江。西有橘洲,在湘江中。南有暮云市巡检司。)
湘阴(府北。元湘阴州。洪武初降为县。北有黄陵山。西有湘水,北达青草湖,谓之湘口。湖在县北,与洞庭连,亦曰重湖。南有哀江。又北有汨罗江,汨水自平江县流入,分流为罗水,会于屈潭,西流注湘,谓之汨罗口。西北有营田巡检司。)
湘潭(府西南。元湘潭州。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。东有昭山,下有昭潭。西有湘水,西南有涓水流入焉。南有下滠市巡检司。)
浏阳(府东。元浏阳州。洪武二年降为县。北有道吾山。东北有大光山。又有大围山,浏水出焉,经县南,入长沙县界,曰浏阳水。东南有渠城界、梅子园二巡检司。又有翟家寨巡检司,后废。)
醴陵(府东南。元醴陵州。洪武二年降为县。南有渌水,亦曰漉水,西北注于湘水,有渌口巡检司。)
宁乡(府西。西有大沩山。北有澬江,源出绥宁县,经此入沅江县界,注洞庭。)
益阳(府西北。元益阳州。洪武初降为县。西南有澬江,亦曰益水。东有乔江,澬江之分流也,下流复合于澬江。)
湘乡(府西南。元湘乡州。太祖甲辰年降为县。西有龙山,涟水出焉,经县东南,下流入于湘水。又西有湄水,南有丰溪水,俱入于涟水。西南有武障市巡检司。又有永丰市、虞磨市二巡检司,后废。)
攸(府南少东。元攸州。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。南有司空山。东有攸水,自江西安福县流入,东南有洣水流合焉,下流至衡山县,入于湘水。南有凤岭巡检司,后废。)
安化(府西。东有浮泥山,有大峰山。西北有辰山,西有澬江。又南有善溪,自武陵县流注于澬江。)
茶陵州(元直隶湖南道。)太祖甲辰年降为县。成化十八年十月复为州。(西有云阳山。西北有洣水,自酃县流入。又东南有茶水,源出江西永新县之景阳山,西流来合焉,北入攸县之攸水。东有视渡口巡检司。)北距府四百五十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