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举者,所以佐铨法之不及,而分吏之权。自洪武十七年命天下朝觐官举廉能属吏始。永乐元年,命京官文职七品以上,外官至县令,各举所知一人,量才擢用。后以贪污闻者,举主连坐,盖亦尝间行其法。然洪、永时,选官并由
请。至仁宗初,一新庶政,洪熙元年,特申保举之令。京官五品以上及给事、御史,外官布、
两司正佐及府、州、县正官,各举所知。惟见任府、州、县正佐官及曾犯赃罪者,不许荐举,其他官及屈在下僚,或军民中有廉洁公正才堪抚字者,悉以名闻。是时,京官势未重,台省考满,由吏
奏升方面郡守。既
文选掌铨选,考功掌考察,其职尤重。选人自士、举人、贡生外,有官生、恩生、功生、监生、儒士,又有吏员、承差、知印、书算、篆书、译字、通事诸杂
。
士为一途,举贡等为一途,吏员等为一途,所谓三途并用也。京官六
主事、中书、行人、评事、博士,外官知州、推官、知县,由
士选。外官推官、知县及学官,由举人、贡生选。京官五府、六
首领官,通政司、太常、光禄寺、詹事府属官,由官荫生选。州、县佐贰,都、布、
三司首领官,由监生选。外府、外卫、盐运司首领官,中外杂职、
未
官,由吏员、承差等选。此其大凡也。其参差互异者,可推而知也。初授者曰听选,升任者曰升迁。选人之法,每年吏
六考、六选。凡引选六,类选六,远方选二。听选及考定升降者,双月大选,其序定于单月。改授、改降、丁忧、候补者,单月急选。其拣选,三岁举行。举人乞恩,岁贡就教,无定期。凡升迁,必满考。若员缺应补不待满者,曰推升。内阁大学士、吏
尚书,由廷推或奉特旨。侍郎以下及祭酒,吏
会同三品以上廷推。太常卿以下,
推。通、参以下吏
于弘政门会选。詹事由内阁,各衙门由各掌印。在外官,惟督、抚廷推,九卿共之,吏
主之。布、
员缺,三品以上官会举。监、司则序迁。其防边兵备等,率由选择保举,付以敕书,边府及佐贰亦付敕。蓟辽之昌平、蓟州等,山西之大同、河曲、代州等,陕西之固原、静宁等六十有一
,俱为边缺,尤慎选除。有功者越次擢,误封疆者罪无赦。内地监司率序迁,其后亦多超迁不拘次,有一岁中四五迁、由佥事至参政者。监、司多额外添设,守巡之外往往别立数衔,不能画一也。在外府、州、县正佐,在内大小九卿之属员,皆常选官,选授迁除,一切由吏
。其初用拈阄法,至万历间变为掣签。二十九年,文选员外郎倪斯蕙条上铨政十八事,其一曰议掣签。尚书李
拟行报可,孙丕扬踵而行之。后虽有讥其失者,终明世不复更也。洪武间,定南北更调之制,南人官北,北人官南。其后官制渐定,自学官外,不得官本省,亦不限南北也。初,太祖尝御奉天门选官,且谕毋拘资格。选人有即授侍郎者,而监、司最多,
士、监生及荐举者,参错互用。给事、御史,亦初授升迁各半。永、宣以后,渐循资格,而台省尚多初授。至弘、正后,资格始拘,举、贡虽与
士并称正途,而轩轾低昂,不啻霄壤。隆庆中,大学士
拱言:“国初,举人跻八座为名臣者甚众。后乃
士偏重,而举人甚轻,至于今极矣。请自授官以后,惟考政绩,不问其
。”然势已积重,不能复返。崇祯间,言者数申“三途并用”之说。间推一二举人如陈新甲、孙元化者,置之要地,卒以倾覆。用武举陈启新为给事,亦声名溃裂。于是朝端又以为不若循资格。而甲榜之误国者亦正不少也。
给事中、御史谓之科。科五十员,
百二十员。明初至天顺、成化间,
士、举贡、监生皆重选补。其迁擢者,推官、知县而外,或由学官。其后监生及新科
士皆不得与。或庶吉士改授,或取内外科目
三年考满者考选,内则两京五
主事、中、行、评、博,国
监博士、助教等,外则推官、知县。自推、知
者,谓之行取。其有特荐,则俸虽未满,亦得与焉。考选视科
缺若
,多寡无定额。其授职,吏
、都察院协同注拟,给事皆实补,御史必试职一年始实授,惟庶吉士否。嘉靖、万历间,常令
曹不许改科
,后亦间行之。举贡、推、知,例得与
士同考选,大抵仅四之一。嘉靖间,尝令监生与选。已罢不行。万历中,百度废驰。二十五年,台省新旧人数不足当额设之半。三十六年,科止数人,
止二人。南科以一人摄九篆者二岁,南
亦止一人。内台既空,外差亦缺,淮、扬、苏、松、江西、陕西、广东西、宣大、甘肃、辽东巡
及陕西之茶
,河东之盐课,缺差至数年。给事中陈治则请急考选,不报。三十九年,考选疏上,复留中不下。推、知拟擢台省,候命阙下,去留不得自如。四十六年,掌河南
御史王象恒复言:“十三
御史在班行者止八人,六科给事中止五人,而册封典试诸差,及内外巡方报满告病求代者踵至,当亟议变通之法。”大学士方从哲亦言:“考选诸臣,守候六载,艰苦备尝。吏
议咨礼
、都察院
次题差,盖权宜之术。不若特允
推,令诸臣受命供职,足存政
。”卒皆不报。至光宗初,前后考选之疏俱下,而台省一旦森列矣。考选之例,优者授给事中,次者御史,又次者以
曹用。虽临时考试,而先期有访单,
于九卿、台省诸臣之手,往往据以为
下。崇祯三年,吏
考选毕,奏应擢给事、御史若
人,而以中书二人访单可否互异,
疏题请。帝责其推诿,令更确议,而不责访单之非
也。京官非
士不得考选,推、知则举贡皆行取。然天下守令,
士十三,举贡十七;推、知行取,则
士十九,举贡才十一。举贡所得,又大率有台无省,多南少北。御史王
纯以为言。帝谓用人当论才,本不合拘资格,下所司酌行之。初制,急缺风宪,不时行取。神宗时,定为三年,至是每年一举。帝从吏
尚书闵洪学请,仍以三年为期。此选择言路之大凡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