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政使,掌一省之政,朝廷有德泽、禁令,承宣播,以下于有司。凡僚属满秩,廉其称职、不称职,上下其考,报抚、
以达于吏
、都察院。三年,率其府州县正官朝觐京师,以听察典。十年,会
版以登民数、田数。宾兴贡,合省之士而提调之。宗室、官吏、师生、军伍,以时班其禄俸、廪粮。祀典神祗,谨其时祀。民鳏寡孤独者养之,孝弟贞烈者表扬之,
旱疾疫灾祲,则请于上蠲振之。凡贡赋役,视府州县土地人民丰瘠多寡而均其数。凡有大兴革及诸政务,会都、
议,经画定而请于抚、
若总督。其国庆国哀,遣僚贰朝贺吊祭于京师。天
即位,则左布政使亲至。参政、参议分守各
,及派
粮储、屯田、清军、驿传、
利、抚民等事,并分司协
京畿。(两京不设布、
,无参政,参议、副使、佥事,故于旁近布、
分司带
,详见各
。)经历、都事,典受发文移,其详巡
、巡盐御史文书,用经历印。照磨、检校典勘理卷宗。理问典刑名。
初,太祖下集庆,自领江南行中书省。戊戌,置中书分省于婺州。后每略定地方,即置行省,其官自平章政事以下,大略与中书省同。设行省平章政事,(从一品)左、右丞,(正二品)参知政事。(从二品)左、右司,郎中,(从五品)员外郎,(从六品)都事、检校,(从七品)照磨、勾。(从八品)理问所,正理问,(正四品)副理问,(正五品)知事,(从八品)寻改知事为提控案牍。(省注)洪武九年,改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北平、广西、四川、山东、广东、河南、陕西、湖广、山西诸行省俱为承宣布政使司,罢行省平章政事,左、右丞等官,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,秩正二品,左、右参政,从二品,改左、右司为经历司。十三年改布政使,正三品,参政,从三品。十四年,增置左、右参议,正四品。寻增设左、右布政使各一人。十五年,置云南布政司。二十二年,定秩从二品。建文中,升正二品,裁一人。成祖复旧制。永乐元年以北平布政司为北京。五年,置
阯布政司。十一年,置贵州布政司。(止设使一人,馀官如各布政司。)宣德三年,罢
址布政司,除两京外,定为十三布政司。初置藩司,与六
均重。布政使
为尚书、侍郎,副都御史每
为布政使。宣德、正统间犹然,自后无之。
承宣布政使司。左、右布政使各一人,(从二品)左、右参政,(从三品)左、右参议,无定员。(从四品。参政、参议因事添设,各省不等,详诸。)经历司,经历一人,(从六品)都事一人。(从七品)照磨所,照磨一人,(从八品)检校一人。(正九品)理问所,理问一人,(从六品)副理问一人,(从七品)提控案牍一人。司狱司,司狱一人,(从九品)库大使一人,(从九品)副使一人。仓大使一人。(从九品)副使一人。杂造局、军
局、宝泉局、织染局,各大使一人,(从九品)副使一人。(所辖衙门各省不同,详见杂职。)
)副一人,(从八品)典仪所,典仪正一人,(正九品)副一人,(从九品)工正所,工正一人,(正八品)副一人,(从八品。以上各所副官,嘉靖四十四年并革。)伴读四人,(从九品,后止设一人。)教授无定员,(从九品)引礼舍二人,(后革二人。) 仓大使、副使各一人,库大使、副使各一人。(仓、库副使后俱革。) 郡王府,教授一人,(从九品)典膳一人。(正八品)镇国将军教授一人。(从九品)
提刑察使司。
察使一人,(正三品)副使,(正四品)佥事无定员。(正五品。详见诸
。)经历司,经历一人,(正七品)知事一人。(正八品)照磨所,照磨一人,(正九品)检校一人。(从九品)司狱司,司狱一人,(从九品)
察使,掌一省刑名
劾之事。纠官邪,戢
暴,平狱讼,雪冤抑,以振扬风纪,而澄清其吏治。大者暨都、布二司会议,告抚、
,以听于
、院。凡朝觐庆吊之礼,
如布政司。副使、佥事,分
巡察,其兵备、提学、抚民、巡海、清军、驿传、
利、屯田、招练、监军,各专事置,并分员巡备京畿。
洪武三年,置王相府,左、右相各一人,(正二品)左、右傅各一人。(从二品)参军府,参军一人,(正五品)录事二人,(正七品)纪善一人。(正七品)各以其品秩列朝官之次。又置典签司、谘议官。寻以王府武相皆勋臣,令居文相上,王相府官属仍与朝官更互除授。是年置王府教授。四年,更定官制。(左、右相,正二品,文武傅,从二品,参军,从五品,录事,正七品,审理正,正六品,副,正七品,纪善,正七品,各署典祠正、典宝正、典仪正、典膳正、典服正、工正、医正,并正七品,副,并从七品,牧正,正八品,副,从八品,引礼舍人,省注。)九年,改参军为长史,罢王傅府及典签司、谘议官,增设伴读四人,选老成明经慎行之士任之,侍读四人,收掌文籍,少则缺之。寻改王相府所属奉祠、典宝、典膳、良医、工正各所正并纪善俱正八品,副,从八品。十三年,并罢王相府,升长史司为正五品,置左、右长史各一人,典簿一人,定王府孳牲所、仓库等官俱为杂职。二十八年,置靖江王府谘议所,谘议、记室、教授各一人。建文中,增置亲王宾辅二人,伴读、伴讲、伴书各一人,长史三人。郡王宾友二人,教授一人,记室二人,直史一人,左、右直史各一人,吏目一人,典印、典祠、典礼、典馔、典药五署官各一人,典仪二人,引礼舍人二人,仪仗司,吏目一人。其宾辅、三伴、宾友、教授见时,侍坐,称名而不称臣,礼如宾师。成祖初,复旧制,改靖江王府谘议所为长史司。万历间,周府设宗正一人。(后各府亦渐置。)郡王府增设教授一人。又洪武七年,公主府设家令一人,(正七品)司丞一人,(正八品)录事一人。(正九品)二十三年,改家令司为中使司,以内使为之。
长史,掌王府之政讼,辅相规讽以匡王失,率府僚各供乃事,而总其庶务焉。凡请名、请封、请婚、请恩泽,及陈谢、献表启、书疏,长史为王奏上。若王有过,则诘长史。曾经过犯之人,毋得选用是职。审理,掌推
刑狱,禁诘横暴,无
国纪。典膳,掌祭祀、宾客,王若妃之膳羞。奉祠,掌祭祀乐舞。典宝,掌王宝符牌。纪善,掌讽导礼法,开谕古谊,及国家恩义大节,以诏王善。良医,掌医。典仪,掌陈仪式。工正,掌缮造修葺
邸、廨舍。伴读,掌侍从起居,陈设经史。教授,掌以德义迪王,校勘经籍。凡宗室年十岁以上,
宗学,教授与纪善为之师。引礼,掌接对宾客,赞相威仪。
明初,置提刑察司。吴元年,置各
察司,设
察使,正三品,副使,正四品,佥事,正五品。十三年,改使秩正四品,寻罢。十四年复置,并置各
察分司。十五年,又置天下府州县
察分司。以儒士王存中等五百三十一人为试佥事,人
二县。凡官吏贤否、军民利病,皆得廉问纠举。十六年,尽罢试佥事,改
察使为从三品,副使二人,从四品,佥事从五品,多寡从其分
之数。二十二年,复定
察使为正三品。二十九年,改置
察分司为四十一
。(直隶六:曰淮西
,曰淮东
,曰苏松
,曰建安徽宁
,曰常镇
,曰京畿
。浙江二:曰浙东
,曰浙西
,四川三:曰川东
,曰川西
,曰黔南
。山东三:曰济南
、曰海右
,曰辽海东宁
。河南二:曰河南
,曰河北
。北平二:曰燕南
,曰燕北
。陕西五:曰关内
,曰关南
,曰河西
,曰陇右
,曰西宁
。山西三:曰冀宁
,曰冀北
,曰河东
。江西三:曰岭北
,曰两江
,曰湖东
,广东三:曰岭南
,曰海南
,曰海北
。广西三:曰桂林苍梧
,曰左江
,曰右江
。福建二: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