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章五十七(7/10)

,到这时命令永远作为铸钱的成本。

三年,御史饶京上奏说:“铸钱开局,本为通行天下,现在却苦于役有利润,旋即开局旋即关闭,除南北两局外,祗存湖广、陕西、四川、云南以及宣、密二镇。

而铸钱所得利润,不全归朝廷。

又苦于没有铸钱成本,是因为购买铜而不是开采铜。

请求遵照洪武初年和永乐九年、嘉靖六年的制度,派遣官吏到各省铸钱,在产铜的地方开采铜,设置官吏驻扎军队,仿照银矿的办法,收取十分之三。

铜山有利,朝廷占有,小民开采,仍然给予钱购买。”皇帝听从。

这时铸厂一并开放,用铜更多,铜的收聚更少。

南京户部尚书郑三俊请求专门设官买铜。

户部提议原籍是产铜的人驻在镇速、剂、常铜、铅会集之处,这便是所说的在产铜之地采铜。

皇帝都听从这些意见。

随后,又开采绛、孟、垣曲、闻喜等州县的铜铅。

剂州抽分主事朱大受土奏说:“剂州上面连接黔、蜀,下面联系江、广,商人贩运铜铅都集中在这里,一年可以四铸。

四铸的利润,两倍于南方,三倍于北方。”于是陈说合乎时势的四件事,便命令朱大受专门督理。

于是制定钱的式样,每文重一钱,每干文值银一两。

南都的钱轻而且薄,多次下旨严格整饬,便规定每文重八分。

当初,嘉靖钱最精工,隆庆、万历钱加重半铢,自从天启、崇祯新铸之钱出现,旧钱全部弃置不用。

然而钱一天天粗劣而轻薄,大半杂以铅砂,百钱不满一寸,甩掷于地便破碎。

崇祯末年下敕命铸造当五钱,没有来得及铸造明朝便灭亡了。

当初制度,历代钱与本朝钱通行。

自从神宗初年,听从食都御史庞尚鹏的提议,古钱只允许通行于民间,交纳赋税赎免罪罚都用本朝钱。

天启、崇祯时期广泛铸钱,纔收聚古钱以充废铜,民间贸易也槟弃不用了。

庄烈帝初即位,驾临平台召臣下对策,给事中黄承昊上疏有销毁古钱的话。

大学士刘鸿训说:“北方都用古钱,如果突然废除,于人民不方便。”皇帝认为对。

随后采纳御史王燮的意见,收聚销毁旧钱,只流通新钱,于是古钱顿时销毁殆尽。

从隋代全部销毁古钱,到这时一共两次。

钞法从弘治、正德年问废弃,天启时期,给事中惠世扬又请求造钞流通。

崇祯末年,有一个叫蒋臣的申述其说,提升为户部司务。

倪元璐正职掌户部事,竭力主张,但是终究不能流通而停止。

开矿冶炼的赋税,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铅、汞、朱砂、青绿,而金银矿最成为人民的祸害。

徐达攻下山东,近侍之臣请求开设银场。

太祖指出开银场的弊端,有利于官府的很少,损害于人民的多,不能开。

此后有请求开采陕州银矿的,皇帝说:“土地出产,有时限而穷尽。

每年的赋税形成额数,征收银不止。

言利的大臣,都是害民的盗贼。”临淄丞请求开发山海的宝藏以通宝路,皇帝贬黜他。

成祖斥责河池谈论采矿的人民。

仁宗、宣宗时仍然世代禁止,填塞番禺坑洞,罢除嵩县白泥沟开发的矿场。

然而福建尤溪县银屏山银场局有冶炼炉四十二座,开始于洪武十九年。

浙江温、处、丽水、平阳等七县,也有场局。

每年赋税都是二千余两银。

永乐年间,开采陕西商县凤皇山银坑八所。

派遣官员在湖广、贵州采办金银赋税,又派宦官 御史前往审察。

又开采福建浦城县马鞍等坑三所,设立贵州太平溪、交趾宣光镇金场局,葛容溪银场局,云南大理银冶。

那些不出产金银的地方,也多次有罢除。

而福建每年的数额增加到三万余两,浙江增加到八万余两。

宣宗初年,多减少福建赋税,此后增加到四万余两,而浙江也增加到九万多两。

英宗下诏封矿坑洞,撤除闸办官,人民得到大大的休养生息,而每年赋税的额数没有除去。

岁办,都是洪武时期的旧有额数。

闸办,是永乐、宣德时期所增。

随后禁止革除永久冶炼。

奸猾之民私自开掘坑穴互相杀伤,虽严禁而不能止。

下诏宽宥,但不改过。

有人又请求开银场,利益归于君上,而盗贼无处容身。

于是命令侍郎王质前往经营管理,制定每年赋税,福建银二万余两,浙江银加倍。

又分别派御史曹祥、冯杰提督,按需供应的东西超过公家赋税,人民困窘而盗贼更多。

邓茂七、叶宗留等人长期毒害浙、闽,很久纔安定。

景帝曾经封闭银矿,随即因盗矿的人很多,兵部尚书孙原贞请求开设浙江银场,于是一并开设福建银场,命令宦官戴细保提督。

天顺四年,命令宦官罗永到浙江,罗珪到云南,冯让到福建,何能到四川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