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章六十(6/10)

又说:黄水流入徐州,经过邳、宿、桃、清,到清口汇合于淮水而往东流入大海。

淮水从洛到凤,经过盱、泗,到清口汇合于河水而往东流入大海。

这是两条河的故道。

元时漕运江南的粮食,则由扬州直接往北在庙湾流入海口,不曾逆流往淮。

从陈逭开始筑堤于管家诸湖,接通淮水为运道。

担心淮水泛滥,则筑高家堰堤来护卫,起于武家墩,经过大、小涧到阜宁湖,而使淮水不往东流。

又担心黄河泛滥,则筑堤于新城之北来护卫,起于清江浦,沿着钵池山、柳浦湾往东,而使黄水不往南流。

这以后,堤岸逐渐倾斜,水从高堰决口流入,淮郡于是淹没如同鱼鳖。

而当事者没有考察其原因,认为海口堵塞,应当赶快开凿支渠。

哪知草湾一开,西桥以上正河道于是淤塞。

新河宽二十余丈,深仅一丈左右,与故道相比只有三十分之一,哪里能容纳全河之水呢?下游已经堵塞,上游自然就会演决,这是崔镇诸口决堤的原因。

今新河又被堵塞,旧河逐渐通流,虽深宽不及原河的十分之一,而两河一齐下奔,积沙随水冲刷,想要完全恢复其河床就不难了。

河床已经恢复,宽的地方七八里,窄的地方也不少于三四百丈,滔滔之水向东流下,还有什么水不能容纳呢?不只是不必另外开凿支渠,即使草弯也可以放弃不去疏通。

所以,现在的计策,只有修复陈管故道,高筑南北两堤,以截断两河内灌,则淮、扬的水灾就可免除。

堵塞黄浦口,修筑宝应堤防,疏通束关等淤泥,修建五处水闸门,修复五处堤坝,则淮水的南部运道就没有忧虑了。

牢固地堵塞桃源以下崔镇口的各个决口,则全河的水就可以回到故道。

黄、淮河堤都不再溃决,一齐奔入大海,则积沙随水冲刷,海口自然就会恢复,而桃、清的淤塞,又不足以议论。

这就是以水治水的办法。

至于爬梳的说法,只可用之于闸河,前人多次试用都没成功,白白地耗费工料。

于是,分条上奏六种主张:堵塞决口以挽回正河,筑堤防以杜绝溃塌,修复闸门堤坝以防外河之水,创建滚水坝以使堤岸牢固,停止疏通海口工程以省去耗费,搁置开通老黄河的主张以便依然利于渡水。

皇帝全部听从这些请求。

万历七年十月,两河治理工程完成,赐给潘季驯、江一麟银两彩帛,而派遣给事中尹瑾勘测核实。

八年春,进升潘季驯为太子太保、工部尚书,封荫一子。

江一麟等升迁有差等。

这次工程,修筑高家堰堤六十余里,归仁集堤四十余里,柳浦湾堤东西七十余里,堵塞崔镇等决口一百三十处,修筑徐、睢、邳、宿、桃、清两岸在缕堤之外,距河岸较远的防洪堤五万六干余丈,殇、丰大坝各一道,徐、沛、丰、碣的临河小堤一百四十余里,建立崔镇、徐升、季泰、三义碱水石坝四座,迁通济闸于甘罗城南,淮、扬之间的堤坝也全都修筑,耗费府库黄金五十六万余两。

这年秋,提升潘季驯为南京兵部尚书。

潘季驯又请求修复新集到小浮桥的故道,给事中王道成、河南巡抚周鉴等认为不可而停止。

从昊桂芳、潘季驯时起罢去总河之职不设,其后祇以督漕兼管河道。

高堰之堤刚刚建成,清口正畅通,流连敷年,河道没有大的水患发生。

到了十五年,封丘、偃师、束明、长垣之堤多次被冲决。

大学士申时行奏道:“黄河决口之地在三省交界之处,守臣划地分别修筑,容易互相推诿。

河道没有大量毁坏,不必设立都御史,应当派遣有气概魄力老成持重的给事中一人去治理河道。”于是命工科都给事中常居敬前往。

常居敬请求修筑大社集束到白茅集长堤一百里。

依从他的请求。

当初,黄河由徐州小浮桥流入运河,其河水深而且接近两河交汇处,能冲刷河道以使河床加深,利于漕运之道。

后来,渐渐改道沛县飞云桥和徐州大、小溜沟。

到了嘉靖末年,在邵家口决堤,在秦沟流出,由浊河口流入运河,河水浅,迫近茶城河,茶城河一年年淤塞,漕运之道多次受妨害。

万历五年冬,河水又向南奔流,从小浮桥故道流出,不久又堵塞。

潘季驯堵塞崔镇决口时,厚筑堤岸约束河水回到漕河。

随后河水上涨,河臣就加高堤岸,而河床一天天增高。

于是督漕愈都御史杨一魁想恢复黄河故道,请求从归德以下丁家道口疏通到石将军庙,让河水依然从小浮桥流出。

又说:“善于治水的人,用疏通不用堵塞。

近年以来,堤上加堤,水高凌空,不仅超过额头。

滨河城郭,决水可灌注。

应当测量河床深浅,随处疏凿,而在黄河分流故道,设立碱水石门以泄暴涨河水。”给事中王士性则请恢复老黄河故道。

大略说:从徐州城以下,黄河河床一天天增高,而用修筑堤防来约束它,堤防与徐州城一样高。

约束更加急迫,水流更加迅速,放全力于淮而淮不能承担。

所以,以前黄、淮汇合,现在黄强而淮更加退缩,不再汇合了。

黄强而一打开天妃、通济诸闸门,那么,灌注于运河,水势就像高屋建瓴。

高、童一旦被阻塞,江南的漕运因此就会废弃。

淮水退缩则退而侵入泗水。

为了祖陵的安全考虑,不得不修筑石堤来保护它,堤岸加高河水就更高,从根本上说很值得忧虑。

黄河到清河一共四道转折然后流入大海。

淮安、高、宝、盐、兴数百万百姓的生命寄托于一丸泥土,一旦溃决就全部成鱼虾了。

众多的主张,有的想茌泗州加高堤岸,有的想开通颜家、灌口、永济三河,南边修治高家堰、北边修筑滚水坝。

总的不如恢复黄河故道,成为一劳永逸的办法。

黄河故道由三义镇到达叶家冲与淮水汇合,在清河县北另有济运河,在县南只是支河而已。

黄河强力争夺支河,直奔县南,而自己舍弃北流的河道,然而河床本来存在。

从桃源到瓦子滩共九十里,地势低下不耕种,没有房舍坟墓的障碍,虽然开凿河道耗费巨大,然而故道一旦恢复,带来的便利没有穷尽。

主张都没有确定。

常居敬及御史乔璧星都请求恢复专设总理大臣。

于是又命潘季驯为右都御史总督河道。

当时,皇帝听从常居敬的意见,停止恢复老黄河的主张,而潘季驯到达任所,说:“新集故道,年老的人说如‘铜帮铁底’,非常坚固,应当开通,但今年费用不足,耗费又很多,不能匆忙进行。”又说:“黄河水浑浊而强大,汶、泗的水清澈而弱小,交汇于茶城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