练边镇士兵,于是边镇军队全部隶属京城军队。
边塞上有危险,边镇将领无士兵可以征集,边防事务更加败坏。
仇鸾死后,纔废除他所设置的戎政厅首领官之类,然而入京护卫的军队只是停调了甘肃的边军。
隆庆四年,大学士赵贞吉请求收回将领的军权,变更京营制度。
竭力进言军政设置军府铸造军印,将敷十万军队交给一个人统率,不是太祖、成祖分府分营的本来意图。
请求将九万官军分成五个营,每营选择一名将领,分别统率训练。
皇帝颁诏书命令将趟贞吉的意见交给朝廷大臣讨论。
尚书霍冀说:“京营制度,世宗深思热虑后纔制定,不应该更改。
祇是大将不应当专门设置,军政不应当有军印,请求依从赵贞吉的意见。”皇帝下命令说“可以”
于是三大营各设置总兵一名,副将二名。
那些参将、佐击等官员,有的增加有的减少,各大营都是十名。
而五军营的士兵,都配备两个营,每营细分成十枝,隶属两名副将分别统率。
用侯、伯充当总兵,不久改称提督。
又任用三个文臣,也称作提督。
自从设置六位提督后,各持己见,遇到事情很久不能决定。
给事中温纯进言它的弊病,纔废除,仍旧设总督京营戎政、协理京营戎政二名大臣。
万历二年,依从给事中欧阳柏的请求,重新给予军政军印,裁减两名坐营官。
万历五年,巡视京营科臣林景旸请求扩大士兵招募,设立选锋。
这时,张居正掌权,综合考核名称和实际是否一致,众大臣大多备文上书陈说军队事务,主要意见在补足士兵、挑选将领,京营事务多有整顿。
后来,皇帝厌倦政务,朝廷大臣渐渐有了党派争执,习惯于苟且怠惰,于是军务一天天地败坏。
万历三十六年,兵部尚书李化龙管理军政,备文上书陈述京营由来已久的弊病。
皇帝命令将李化龙的意见交兵部讨论,最终没有整顿的具体措施。
等到战争发生,总督京营的赵世新请求将演武场改设在城内,方便演练。
太常少卿胡来朝请求调遣京城军队戍守边防,可以使京军由弱变强。
都对用兵没有起到帮助作用。
玉启三年,协理侍郎朱光祚上害请求革除老家军,用青壮年补充。
老家军士兵怨恨,用瓦片石子投掷朱光祚,于是最终役能革除。
这时,魏忠贤当权,设立内操,挑选太监在宫中授甲操练,又增加宦官担任监视以及把牌等小内监,更多地招募壮丁,各营军队大多依附他。
庄烈帝登上皇位,撤去宦官,不久又重新任用。
戎政侍郎李邦华忧愤京营败坏,请求淘汰年老体弱和假冒的人,从而选择有勇力的作为皇帝的亲军。
京营士兵向来骄横,有的怀疑李邦华要发动变乱。
功臣、皇戚、宦官也厌恶李邦华损害自己,流言渐渐传到皇帝耳朵里。
皇帝因此罢免了李邦华,让陆完学接替他,全部改变了他的举措。
京营除了监督似外,总理捕务的两名,提督禁门、巡视点军的三名,皇帝都让御马监、司礼监、文书房的太监担任,于是军营事务完全被宦官控制了。
崇祯十年八月,皇帝检查城防事务,镗甲旗帜很壮盛,众人臣全都穿着官服骑马跟随。
六军望见皇帝,都高呼万岁。
皇帝大喜,将陆完学召入自己的帐篷奖赏慰问,用金杯赏他酒喝,然而不过是仪式好看而已。
这时军事形势更加紧急。
皇帝命令京城军队出京防卫讨伐,都用宦官作监军。
俸禄优厚,依仗权势而骄横,多夺取别人的战利品作为自己的功劳,动辄侮辱众将领军士,将领士兵更加人心涣散。
周延儒再次进入内阁,规劝废除内操,撤除各监军。
京城士兵撤军回京。
这时京营将领都是宦官的亲信,不懂军务。
士兵只注册姓名支取粮俸,出钱雇人顶替的情况很多,早晨还是甲,晚上就变成了乙,虽然有军人名籍,但没有办法识别。
皇帝屡次下旨命令训练,然而每日不过两三百人操练,不到黄昏就解散了。
十万营兵都侥幸抽查不到自己,贪图安逸违反法纪而逃脱处罚的不可胜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