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是翁万达之总督宣、大也,筹边事甚悉。其言曰:“山西保德州河岸,东尽老营堡,凡二百五十四里。西路丫角山迤北而来,历中北路,抵东路之东河镇
台,凡六百四十七里。宣府西路,西
河迤东,历中北路,抵东路之永宁四海冶,凡一千二十三里。皆
临
寇,险在外者,所谓极边也。老营堡转南而东,历宁武、雁门、北楼至平刑关尽境,约八百里。又转南而东,为保定界,历龙泉、倒
、紫荆、吴王
、
箭岭、浮图峪至沿河
,约一千七十余里。又东北为顺天界,历
崖、白羊,抵居庸关,约一百八十余里。皆峻岭层冈,险在内者,所谓次边也。敌犯山西必自大同,
紫荆必自宣府,未有不经外边能
内边者。”乃请修筑宣、大边墙千余里,烽堠三百六十三所。后以通市故,不复防,遂半为敌毁。至是,兵
请敕边将修补。科臣又言,垣上宜筑
台,建庐以栖火
。从之。时俺答益
,朵颜三卫为之向
,辽、蓟、宣、大连岁被兵。三十四年,总督军务兵
尚书杨博,既解大同右卫围,因筑
心诸堡,修烽堠二千八百有奇。宣、大间稍宁息,而蓟镇之患不已。
俺答已通贡,封顺义王,其孙袭封者累世。迨万历之季,西
遂不竞,而土蛮
落虎炖兔、炒
、宰赛、爰兔辈,东西煽动,将士疲于奔命,未尝得安枕也。
二十二年,诏宣府兵乘。旧制,总兵夏秋间分驻边堡,谓之暗伏。至是,有司建议,
秋悉令赴边,分地拒守,至九月中罢归,犒以帑金。久之,以劳费罢。二十四年,巡
山西御史陈豪言:“敌三犯山西,伤残百万,费饷银六十亿,曾无尺寸功。请定计决战,尽复
地。”明年,敌犯延安,总督三边侍郎曾铣力主复
,条上十八事。帝嘉奖之。大学士严嵩窥帝意惮兵,且
杀旧阁臣夏言,因劾铣,并言诛死,自是无敢言边事者。
沿海之地,自乐会接安南界,五千里抵闽,又二千里抵浙,又二千里抵南直隶,又千八百里抵山东,又千二百里逾宝坻、卢龙抵辽东,又千三百余里抵鸭绿江。岛寇倭夷,在在没,故海防亦重。
期应援,永宁等游兵卫宣府,备调遣。直隶八府召募勇敢团练,赴边关远近警急。榆林、山、陕游兵,于本
策应”报可,亦未能行也。
初,边政严明,官军皆有定职。总兵官总镇军为正兵,副总兵分领三千为奇兵,游击分领三千往来防御为游兵,参将分守各路东西策应为援兵。营堡墩台分极冲、次冲,为设军多寡。平时走阵、哨探、守瞭、焚荒诸事,无敢惰。稍违制,辄军法。而其后皆废坏云。
二十九年,俺答攻古北,从间
黄榆沟
,直薄东直门,诸将不敢战。敌退,大将军仇鸾力主贡市之议。明年,开
市于大同,然寇掠如故。又明年,
市罢。
十八年,移三边制府镇池。是时,俺答诸
横,屡
大同、太原之境,晋
南北,烟火萧然。巡抚都御史陈讲请“以兵六千戍老营堡东界之长峪,以山西兵守大同。三关形势,宁武为中路,莫要于神池,偏
为西路,莫要于老营堡,皆宜改设参将。雁门为东路,莫要于北楼诸
,宜增设把总、指挥。而移神池守备于利民堡,老营堡游击于八角所,各增军设备”帝悉许之。规画虽密,然兵将率怯弱,其健者仅能自守而已。
嘉靖四十三年,巡抚延绥胡志夔请免戍军三年,每军征银五两四钱,为募兵用。至万历初,大同督、抚方逢时等请修筑费。诏以河南应戍班军,自四年至六年概免,尽扣班价发给,谓之折班,班军遂耗。久之,所征亦不得。宁山、南、颍上三卫积逋延绥镇折班银至五万余两。是后诸边财力俱尽,敝极矣。
蓟之称镇,自二十七年始。时镇兵未练,因诏各边卫兵往戍。既而兵
言:“大同之三边,陕西之固原,宣府之长安岭,延绥之夹墙,皆据重险,惟蓟独无。渤海所南,山陵东,有苏家
,至寨篱村七十里,地形平漫,宜筑墙建台,设兵守,与京军相夹制。”报可。时兵力孱弱,有警征召四集,而议者惟以据险为事,无敢言战者。其后蓟镇
卫兵,俱听宣、大督、抚调遣,防御益疏。朵颜遂乘虚岁
。三十七年,诸镇建议,各练本镇戍卒,可省征发费十之六。然戍卒选懦不任战,岁练亦费万余,而临事征发如故。隆庆间,总兵官戚继光总理蓟、辽,任练兵事,因请调浙兵三千人以倡勇敢。及至,待命于郊,自朝至日中,天雨,军士跬步不移,边将大骇。自是蓟兵以
整称。
吴元年,用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言,嘉兴、海盐、海宁皆设兵戍守。洪武四年十二月,命靖海侯吴祯籍方国珍所温、台、庆元三府军士及兰秀山无田粮之民,凡十一万余人,隶各卫为军。且禁沿海民私
海。时国珍及张士诚余众多窜岛屿间,勾倭为寇。五年,命浙江、福建造海舟防倭。明年,从德庆侯廖永忠言,命广洋、江
、横海、
军四卫增置多橹快船,无事则巡徼,遇寇以大船薄战,快船逐之。诏祯充总兵官,领四卫兵,京卫及沿海诸卫军悉听节制。每
以舟师
海,分路防倭,迄秋乃还。十七年,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,筑山东、江南北、浙东西沿海诸城。后三年,命江夏侯周德兴
福建福、兴、漳、泉四府三丁之一,为沿海戍兵,得万五千人。移置卫所于要害
,筑城十六。复置定海、盘石、金乡、海门四卫于浙,金山卫于松江之小官
正统初,山西、河南班军守偏、大同、宣府
,不得代。巡抚于谦言:“每岁九月至二月,
冷草枯,敌骑
没,乘障卒宜多。若三月至八月,边守自足。乞将两班军,每岁一班,如期放遣。”甘肃总兵官蒋贵又言:“沿边墩台,守了军更番有例,惟坐事谪发者不许,困苦甚。乞如例践更。”并从之。五年,山西总兵官李谦请偏
关守备军如大同例,半岁更番。
议,每番皆十月,而戍卒仍率以岁为期,有久而后遣者。弘治中,三边总制秦纮言:“备御延绥官军,自十二月赴边,既周一岁,至次年二月始得代。在军日多,请岁一更,上下俱在三月初。”边军便之。
初,太祖沿边设卫,惟土著兵及有罪谪戍者。遇有警,调他卫军往戍,谓之客兵。永乐间,始命内地军番戍,谓之边班。其后占役逃亡之数多,乃有召募,有改拨,有修守民兵、土兵,而边防日益坏。洪武时,宣府屯守官军殆十万。正统、景泰间,已不及额。弘治、正德以后,官军实有者仅六万六千九百有奇,而召募与士兵居其半。他镇率视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