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章六十一(7/10)

回再战,杀死官军数百人,杨洪之子杨俊差一点被杀。贼寇离去后,杨洪因功进升为侯,奉命率所部留在京城,监督京营训练,兼管左府事务。朝廷因杨洪是宿将,对他所提的建议大多予以采纳。杨洪曾陈述抵御贼寇的三条计策,又奏请裁汰三千诸营将校,不能让赢弱之人充斥军中,朝廷都听从了他的意见。

景泰元年(1450),于谦认为边境紧急情况还未平息,应当命令杨洪等上奏方略。杨洪提出四个建议,皇上命兵部商议执行。都督宫聚、王喜、张斌事先因罪下狱,杨洪与石亨推荐说他们三人熟悉战事,请求放了他们,命他们立功赎罪。皇上已经下诏同意,但言官却弹劾他们结党扰政。皇上因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,急需用人,而搁置不问。英宗返回后,杨洪与石亨都被授为奉天诩卫宣力武臣,并给予世袭凭证。

第二年夏,杨洪佩带镇朔大将军印,仍镇守宣府。其堂侄杨能、杨信充任左右参将,其子杨俊为右都督,掌管三千营。杨洪自己感到一门父子官级太高,又手握重兵,担心势头太盛,难以任职办事,便请求退休,并请求将杨俊等调往他处。皇上不许。八月,杨洪因病应诏返京,一个月后去世。被赠为颖国公,谥号武襄。其妾葛氏上吊殉夫,皇上下诏追贝曾她为淑人。

杨洪久居宣府,治军严厉,兵精马强,为当时边将之首,但他从未擅杀无辜。杨洪又十分爱好文学,曾经请求在宣府设立学校,教育诸将子弟。

石亨,渭南人。相貌奇特,四方脸膛,身材雄伟,美髯及膝。其堂侄石彪身材像他一样魁梧,须也过腹。他俩去酒家饮酒,有一相面者说道:“现在是太平之世,你们二人为什么会有封侯之相呢?”石亨承袭父职,为宽河卫指挥佥事。他善长骑射,能用大刀,每次作战总能冲锋陷阵。

正统初年,石亨因获首功,累升为都指挥佥事。他在黄牛坡打败敌人,俘获许多马匹。三年(1438)正月,三百余名敌军骑兵饮马黄河,石亨追击至官山下,俘斩甚多。他进升为都指挥同知。随即充任左参将,辅佐武进伯朱冕驻守大同。六年,石亨上书说道:“边晌缺乏,请求分调大同左、右、王林、云川四卫军,前去开垦净水坪迄西的荒土,由官府供给耕牛和种子,这样每年便可增加粮食一万八千石。”第二年又上奏说:“大同西路屯堡,都临边境。玉林旧城离右卫达五十里,与东胜单于城相接,水草便利。请求调军前去修筑堡垒,保护屯种。”皇上下诏都同意实行他的建议。石亨随即以红城败敌之功,进升为都指挥使。敌人进犯延安,石亨追至金山败之,再升为都督佥事。石亨认为国家未能广泛地寻求将才,便请求仿效汉、唐之制,设立军谋宏远、智识绝伦等科,使人得以自陈其能,经测试后提拔任用,而不再专凭推举。皇上答复同意。

十四年(1449),石亨与都督佥事马麟巡察塞外。到达箭豁山,击败兀良哈部众,石亨进升为都督同知。这时,边将中智勇双全者首推杨洪,其次便是石亨。石亨虽为偏将,但朝中却像大帅一样倚重他,因此石亨也十分尽力。这年秋天,也先大举侵犯大同,石亨及西宁侯宋瑛、武进伯朱冕等与敌人战于阳和口,宋瑛、朱冕战死,石亨独自一人骑马逃回。石亨被降职,他便自己募兵为国效力。

郕王监国后,尚书于谦推荐石亨。他应诏掌管五军大营,进升为右都督。不久,被封为武清伯。也先逼近京城,皇上命石亨偕同都督陶瑾等九名将领,分兵扎营九门外。德胜门正挡敌军要冲,因而特命石亨把守。于谦以尚书的身份督军。敌寇进逼彰义门,被都督高礼等击退。又转至德胜门外,石亨用于谦之命,伏兵诱击,敌寇死者甚多。不久又在西直门外围攻孙镗,因石享前来救援才退却。相持五日后,敌寇收众而逃。论功时,石亨为多,进升为侯。景泰元年(1450)二月,石亨奉命佩带镇朔大将军印,率京军三万人,巡哨大同。遭遇敌寇,击败之。这年秋天,皇上授予石亨世袭诰券。更换皇储之后,又加封石亨为太子太师。于谦设立团营,命石亨任提督,仍充任总兵官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