懋为学,恪守先儒训。或讽为文章,曰:“小技耳,予弗暇。”有劝以著述者,曰:“先儒之言至矣,芟其繁可也。”通籍五十余年,历俸仅满三考。难易退,世皆
之。
黄仲昭,名潜,以字行,莆田人。祖寿生,翰林检讨,有学行。父嘉,束鹿知县,以善政闻。
生三,兼令业农。县令过之,诸
释耒跪迎,人不知其贵公
也。
省懋于南监,徒步往,
为巡检所笞,已知而请罪,懋
遣之。晚年,三
一孙尽死。年八十二生少
接,后以荫为国
生。
邹智,字汝愚,合州人。年十二能文。家贫,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。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。
何必不造漆,禹何必不嗜旨酒,汉文何必不作
台?古帝王慎小谨微必矜细行者,正以
不可纵,渐不可长也。伏乞将烟火停止,移此视听以明目达聪,省此资财以振饥恤困,则灾祲可销,太平可致。”帝以元夕张灯,祖宗故事,恶懋等妄言,并杖之阙下,左迁其官。修撰罗
先以言事被黜,时称“翰林四谏”
臣又闻天
懋既贬临武知县,未行,以给事中弘等论救,改南京大理左评事。逾三年,迁福建佥事。平泰宁、沙、尤贼,听福安民采矿以杜盗源,建议番货互通贸易以裕商民,政绩甚著。满考
都,年止四十一,力求致仕。吏
尚书尹旻固留之,不可。
时帝益倦于政,而万安、刘吉、尹直居政府,智愤之。三原,谒致仕尚书王恕,慨然曰:“治天下,在
君
退小人。方今小人在位,毒痡四海,而公顾屏弃田里。智此行非为科名,
上书天
,别白贤
,拯斯民于涂炭耳。”恕奇其言,笑而不答。明年登
士。改庶吉士。遂上疏曰:
既归,屏迹不城府。奉亲之暇,专以读书讲学为事,弟
执经者日益
。贫无供
,惟脱粟菜羹而已。四方学士大夫
其风,称为“枫山先生”家居二十余年,中外
荐,
檄屡起之,以亲老
不赴。
庄昶,字孔抃,江浦人。自幼豪迈不群,嗜古博学。举成化二年士,改庶吉士,授翰林检讨。与编修章懋、黄仲昭疏谏内廷张灯,忤旨廷杖二十,谪桂
州判官。寻以言官论救,改南京行人司副。居三年,母忧去。继丁父忧,哀毁,丧除不复
。卜居定山二十余年,学者称“定山先生”巡抚王恕尝
葺其庐,辞之。
从拯,字以
。幼从懋学,登弘治十五年
士,为刑
主事。正德初,忤刘瑾,下诏狱,谪梧州府通判。谨诛,擢南京兵
郎中。嘉靖中,累官工
尚书。桂萼
复海运,延公卿议得失,拯曰:“海运虽有故事,而风涛百倍于河。且天津海
多淤,自古不闻有浚海者。”议遂寝。南北郊议起,拯言不可,失帝意。寻坐郊坛祭
缺供,落职归。久之复官。致仕,卒。
仲昭兄,御史。
乾亨,行人。使满剌加,殁于海。乾亨
如金,广西提学副使,希雍,苏州同知。仲昭孙懋,南京
侍郎。
昶生平不尚著述,有自得,辄见之于诗。荐章十余上,檄屡趣,俱不赴。大学士邱濬素恶昶,语人曰:“率天下士背朝廷者,昶也。”弘治七年有荐昶者,奉诏起用。昶念濬当国,不
且得罪,
起
都。大学士徐溥语郎中邵宝曰:“定山故翰林,复之。”濬闻曰:“我不识所谓定山也。”乃复以为行人司副。俄迁南京吏
郎中。得风疾。明年乞
归,
臣不为奏。又明年京祭,尚书倪岳以老疾罢之。居二年卒,年六十三。天启初,追谥文节。
仲昭端谨,年十五六即有志正学。登成化二年
士,改庶吉士,授编修。与章懋、庄昶同以直谏被杖,谪湘潭知县。在
,用谏官言,改南京大理评事。两京诸司隶卒率放还而取其月钱,为故事,惟仲昭与罗
不敢。御史纵
弟取赂,刑
曲为地,仲昭驳正之。有群掠民妇转鬻者,
坐首恶一人,仲昭请皆坐。连遭父母丧,不离苫块者四年。服除,以亲不逮养,遂不
。
陛下于辅臣,遇事必咨,殊恩异数必及,亦云任矣。然或退一人,
分一事,往往降中旨,使一二小人
执其柄,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。陛下岂不
推诚待
哉?由其
之初,多
私门,先有以致陛下之厌薄。及与议事,又唯诺惟谨,伈伈伣伣,若有所不敢,反不如一二俗吏足以任事。此陛下所为疑也,臣窃以为过矣。昔宋仁宗知夏竦怀诈则黜之,知吕夷简能改过则容之;知杜衍、韩琦、范仲淹、富弼可任则不次擢之。故能北拒契丹,西臣元昊。未闻一任一疑,可以成天下事也。愿陛下察孰为竦,孰为夷简,而黜之容之,孰为衍、琦、仲淹、弼而擢之,日与讲论治
,不使小人得参其间,则天工亮矣。
弘治中,孝宗登用群贤。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,起谢铎于北监。及南监缺祭酒,遂以懋补之。懋方遭父忧不就。时南监缺司业且二十年,诏特以罗钦顺为之,而虚位以待懋。十六年,服阕,懋复固辞。不允,始莅任。六馆士人人自以为得师。监生尤樾母病,例不得归省,昼夜泣。懋遣之归,曰:“吾宁以违制获罪。”武宗立,陈勤圣学、隆继述、谨大婚、重诏令、敬天戒五事。正德元年乞休,五疏不允。复引疾恳辞,明年三月始得请。五年起南京太常卿,明年又起为南京礼右侍郎,皆力辞不就。言者屡陈懋德望,请加优礼,诏有司岁时存问。世宗嗣位,即家
南京礼
尚书,致仕。其冬,遣行人存问,而懋已卒,年八十六。赠太
少保,谥文懿。
弘治改元,御史姜洪疏荐,吏尚书王恕檄有司敦趣。比至,恕迓之大门外,揖让升堂,相向再拜,世两
之。除江西提学佥事,诲士以正学。久之再疏乞休,日事著述。学者称“未轩先生”卒年七十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