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章六十九(7/10)

起初勉强答应,后来多次以朝见两宫太后停讲,或者说要骑马出行。刘健等对武宗进谏恳切至极。八月,武宗已经大婚,刘健等又请开讲,武宗下令等到九月,到期又命停午讲。刘健等拿先帝故例,要求每日二次进讲,力争没有结果。

当时,刘健等恳切地上疏劝谏多次,而由于武宗亲近小人,终究没有改变。不久派宦官崔杲等监督织造,求盐一万二千引。主管部门就此事上奏,给事中陶谐、徐昂,御史杜。。、邵清、杨仪等先后进谏,刘健等也说不行。武宗召刘健等到暖阁面议,对武宗的许多责问,刘健等都给予恰当的回答,武宗见难不倒他们,最后严肃地说“:天下事哪能都是宦官所败坏,朝臣坏事的十有六七,先生辈也应明白这一点。”接着命崔杲所求的盐引如数发放。刘健等退下,第二次上奏章说不能这样。武宗自愧失言,就同意了刘健等所奏的。于是朝廷内外都高兴,认为武宗或许可以改过。

刘健等就谋划除掉“八党”,接连上奏章请求诛“八党”言官也相互议论宦官罪状,刘健、谢迁及李东阳上的奏章很严厉。武宗派司礼到内阁说“:朕已改过了,那就为朕赦免他们。”刘健等说:“他们得罪祖宗,不是陛下能赦免的。”又上言说“:君王对于小人,不了解而误用,天下尚且希望君王了解后而除掉。了解了而不去掉则小人更加放肆,君子更加危险,以至于纷乱不停,况且邪正不可并立,现在举朝要除去这几个人,陛下又知道他们的罪行而留其在左右,不仅仅朝臣疑虑恐惧,这几人自己也不会安心。上下猜疑,朝廷的内外不合,祸乱就由此而起。”武宗不听。刘健等以辞职为挟进行谏争。刘瑾等八人十分窘迫,相对哭泣。而尚书韩文等又上疏,于是武宗命司礼王岳等到内阁商议,一天来三次,想将刘瑾等安置在南京。谢迁想就此诛杀刘瑾等,刘健推开几案哭着说:“先帝临终前,拉着我的手,将国家大事托付,现在坟土未干,而让此辈败坏到这种地步,臣死有何脸面见先帝!”刘健声色俱厉。王岳向来刚正疾恶,慨然说:“内阁议论得对。”宦官范亨、徐智等也这样认为。这天晚上,刘瑾八人更加着急,围绕在武宗面前哭。武宗发怒,立即将王岳等抓进诏狱,而刘健等不知道,正依仗王岳做内应。第二天,韩文倡导九卿伏阙再三谏争,刘健迎面碰着说:“事快要成了,公等只管坚持。”顷刻事情大变,八人都宽恕不问罪,而刘瑾执掌司礼。刘健、谢迁于是要求辞职,武宗赐敕书提供车马食宿,按照旧例付给月粮及每年的役工。

刘健退职以后,刘瑾还怀恨不已。第二年三月十日,拟诏列五十三人为奸党,以刘健为首,贴在朝堂。又过二年,削去刘健的官籍,贬为百姓,追回诰命文书。刘瑾被诛杀后,刘健恢复官职,后退休。后来听说武宗几次出巡游玩,总是叹息不进食,他说:“我有负先帝。”世宗即位,命官员送敕慰问,将刘健与司马光、文彦博相比,赏赐有加。到刘健年近九十岁,世宗诏令巡抚大臣到他府第送束帛、活羊、上等醇酒,封其孙子刘成学为中书舍人。嘉靖五年(1526)去世,终年九十四岁。留上数千言的遗表,鼓励世宗修身勤学,亲贤远佞。世宗惊悸悲痛,赏赐很重,追赠太师,谥号文靖。

刘健气度威严,以身作则。退朝后,同事私下晋见,他不说一句话。许进一伙要推荐焦芳进入吏部,刘健说:“老夫不久归田,这个座位将为焦芳所有,恐怕诸公都要受其所害了。”后来七人果为焦芳所排挤。李东阳用诗文引导后来人,海内人士都击掌谈论文学,刘健好像没听见,独教人研究经学,寻求性理的根源。其事业光明伟大,在明朝辅臣中很少有人可以与之相比。

谢迁,字于乔,余姚人。成化十年(1474),乡试第一名。第二年考中进士,又是第一名。授修撰职,接着升任左庶子。

弘治元年(1488)春,宦官郭镛提出预选妃嫔以备六宫。谢迁上言道“:先帝陵墓未完工,理应等待。除服之期也不远了。陛下年轻,请等居丧期满后再慢慢地商议也不晚。”尚书周洪谟等也同谢迁意见一致,孝宗同意了。孝宗为太子时,谢迁已是讲官,到这时,参加日讲,致力于竭诚启发开导皇帝。日讲前天晚上,他必定衣冠整齐地练习背诵,到进讲时,对词的讲解详细准确,获得孝宗多次称赞。晋升为少詹事兼侍讲学士。

八年(1495)朝廷下诏书命谢迁同李东阳进入内阁参预机要事务。时逢谢迁居丧期间,他极力推辞,直到服满才接受任命。升任詹事兼任原来官职。皇太子前往封地,加封谢迁为太子太保、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。他上疏鼓励太子亲贤远佞,勤于学习,力戒一味享乐,孝宗很赞赏。因为大同发生战事,满足不了供应,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。谢迁说“:先朝因为南方的赋税重,所以用折银的办法解决,假如又增加,恐怕百姓不堪忍受。况且富国在于节省费用,如果花费无节制,即使增加赋税又有什么用?”尚书倪岳也持反对意见,此议于是搁置下来。

孝宗晚年感慨地要治理弊政,而内府诸库及粮仓、马坊的宦官行奸枉法,不能深入追究。御马监、腾骧四卫勇士自以为禁军不隶属兵部,一律以空名领取粮饷,其弊尤为厉害。谢迁趁此机会向孝宗提出来,孝宗命令草拟旨文禁止。谢迁说“:虚言禁止无益,应该命官署收集弊端,详细地奏报朝廷。然后严格订立条约,违犯者必诛,那样积蠹可望除掉。”孝宗表示同意。

谢迁仪表英俊魁梧,秉性正直聪明。他与刘健、李东阳一同辅政,而谢迁处事敏捷,善于提出主张。时人为之有言道:“李公善于谋划、刘公善于决断、谢公尤其善于侃侃而谈。”天下人称谢迁为贤相。

武宗即位,又封他少傅兼太子太傅。几次进谏,武宗都不听。因天变无常,他极力要求辞官,武宗就安慰挽留他。后要求诛杀刘瑾不成功,于是与刘健一起辞官返乡,朝廷对他的赏赐等礼数都与刘健一样。而刘瑾对谢迁的怨恨不解。焦芳已经靠依附刘瑾进入内阁,也恨谢迁曾举荐王鏊、吴宽代替自己,没有举荐他,就直接从内宫取圣旨强制罢免谢迁的弟弟兵部主事谢迪,贬谢迁的儿子编修谢丕为民。

四年(1509)二月,因为浙江应诏所推荐的才德双全人士,余姚的周礼、徐子元、许龙,上虞的徐文彪都是谢迁的同乡,而草拟诏书的是刘健,刘瑾一伙想借此算成谢、刘二人的罪状。假传圣旨称余姚隐士为何这么多?此必定是徇私情而援引,将周礼等人关进诏狱,供词牵连到刘健、谢迁。刘瑾要逮捕二人,没收其家产,李东阳从中极力化解。焦芳在旁边厉声说:“纵使从轻宽恕,也应当取消原有身份。”圣旨下,同焦芳说的一样,周礼等都被罚戍边。尚书刘宇又弹劾刘、谢所辖两部门向上汇报失实,被判罪罚米,有的削去门籍。另外诏令从今后余姚人不得当选京官,并写成条文。这年十二月,言官根据刘瑾的意图,请求收回刘健、谢迁以及尚书马文升、刘大夏、韩文、许进等的诰命,下诏一并追还所赐的玉带衣物,同时被收回诰命的人有六百七十五人。当时,人们都为谢迁担心,而他与客人下围棋、赋诗镇定自若。刘瑾被诛,他恢复官职,后辞官退休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