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章七十二(6/7)

席,一天上朝二次。大的御前讲席及早朝,仍按旧仪式办。如开办小的御前座就必须选择端方博雅之臣轮流进讲。凡是陛下未弄明白的,就请问清楚。凡是圣贤的经书要义、帝王的统治方略,以及人臣贤否,政事得失,民情好坏,必须讲得明白无误,方可以实行而无弊病。对于前朝经籍,祖宗典训,百官章奏都应当贮存于文华殿后面,供陛下退朝阅览。每天令内阁一人、讲官两人在前殿厢房,陛下如有疑问就询问他们,必须把问题弄得明白透晰为好。一天中,陛下在文华殿的时间多,在乾清宫的时间少,那么就会清心寡欲,处理政事时不被迷惑,这样内心修养深厚而治国之本就建立起来。午朝则驾幸文华门,大臣台谏轮流值班。事情已经写进疏文的采用揭帖形式,简略地当面口奏,陛下详细地了解后进行裁决,在外的文武官来京朝见陛下,要他们将所奏之事一一逐条列在奏章里,向陛下口头陈述提要,交付各分管部评议。对于那些辞别陛下前去赴任的,要根据他们出任职务的情况加以不同内容的告诫,遇到大事陛下则到文华殿,使大臣各尽其谋,不互相推避。不当之处则允许言官驳正。其他用疏文呈上的,召阁臣面议可否,然后批答。而对于奏事、辞朝诸臣,必须和颜悦色,详细地询问,广泛地查访,务必了解下情,使贤才常常能出现在面前,使陛下的视听不受身边宠幸的人所左右,合天下的耳目使自己耳聪目明,对外部情况有了广泛了解,那么就抓住了治国之纲。

“再如御前讲席,一般日子只遵循故事,凡百官章奏都交给内臣让皇上批答,臣担心积弊未革,后患越来越严重。而且现在积弊多得不可胜数。做官的少有廉耻之心,士人大多轻浮躁进,教化衰败,刑法禁令松懈。风俗侈靡而财物更加缺乏,人民穷困而使盗贼一天比一天多。各卫的城墙和护城河不修,各郡的仓库很少有积储。铠甲和兵器朽坏锈钝,军队空虚。将领骄傲懒惰而不知用兵,士兵疲惫衰弱而不操练。一旦有紧急情况,如何防御?这是臣因此朝夕忧虑的,以致有时废寝忘食。”

孝宗深为赞许并接纳他的意见。后来果然恢复午朝,召大臣面议政事,这些都是守陈疏中提到的事。不久守陈以史馆事务繁多,请求解除吏部事务。三次上章;孝宗乃命他以本官职兼任詹事府,专门负责史馆事务。弘治二年(1489),杨守陈去世,谥号文懿,追赠礼部尚书。

张元祯,字廷祥,南昌人。五岁能作诗,宁靖王召见,为他起名元徵。巡抚韩雍很器重他,称之为:“吉祥之人。”于是改名为元祯。考中天顺四年(1460)进士,为庶吉士,授编修职。

宪宗即位,张元祯上疏请宪宗为英宗守三年之丧,宪宗不理。这年五月,他又上疏陈述三件事:“一、勤讲学。希望不分寒暑,所讲的必须切合修德理政的实际,不必对历代的衰乱亡国及忌惮之事隐讳。讲学完毕,要凝神静思,与自己身心及朝政的处理情况相验证。讲官,要由大臣秉公推举刚直正派的人担任,不论官职大小。二、公开处理政务。请陛下每天去文华殿,午前听讲官讲学,午后处理政务。对所有奏章,命令诸臣详细讨论,当面陈述可否,陛下亲临决断是非。闲暇时则召五品以下官,任意询问有关时事的得失与利弊,使下面的情况得以尽数传达上来。三、广用贤。请命给事中、御史分别陈述两京朝官是否称职。如有未提到的,也允许在京的五品官指明陈述,以此决定官员的升降。又令上述官员一起推荐有道德名望的人,以代替免职者空缺的职位,那样大臣都可得到适宜的人任职。于是再令他们将所辖郡县官吏的考核情况呈报上来,作为内阁、吏部升降官员的依据。从朝廷内外大臣中选拔刚正不阿、又敢于直言的推举为御史,而不顾及其言谈举止、官职、出身。但是推荐谏官的事不宜委托给朝臣,以防朝臣害怕谏官刚直,而推荐阿谀奉承者充数,被举荐的人对其怀有感恩之情,就不敢直接指责他的不是。因为古时大臣是不举荐御史的。”疏文呈上,因为所说之事多,难以实行而止。参予撰写《英宗实录》,因与执政者意见不合,称病回家,研究性命之学。前后二十年,朝内外官员纷纷举荐他,他都不赴任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