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人进一疏、画一策者,则小大之臣,志不奋而气不扬,亦可见矣。乞录恤已死,赦还谪戍,追复去国诸臣,而在位者委任宽假之,使各陈边计。臣愚不胜忄卷忄卷。”帝皆不省。
明年三月,御史王懋言:“廷臣以议礼死杖下者十有七人,其父母妻子颠沛可悯,乞赐优恤,赠官录荫。”帝大怒,谪懋四川高县典史。逾数日,而楠疏至。帝益怒,遂逮治削籍。六年春,以灾变修省,从吏部言量与楠一官,得吉水教谕。终南宁知府。
赞曰:“大礼”之争,群臣至撼门恸哭,亦过激且戆矣。然再受廷杖,或死或斥,废锢终身,抑何惨也。杨慎博物洽闻,于文学为优。王思、张翀诸人,或纳谏武宗之朝,或抗论世宗初政,侃侃凿凿,死节官下,非徒意气奋发立效一时已也。
部分译文
杨慎,字用修,四川新都人,是少师杨廷和的儿子。二十四岁时考中正德六年(1511)殿试第一名,授职翰林修撰。后母去世,曾回家守丧,除下丧服后又出任修撰。十二年八月,武宗便装外出,刚走过居庸关,杨慎就抗言上书,极力劝阻。不久,他称病告假回家去了。
世宗即位后,用他做经筵讲官。有一次讲解《舜典》时,他说:“圣人设立赎罪的法子,是用于不大的罪过的,是为了让百姓自做新人。如果是首恶或大奸,没有可以用钱财赎免的道理。”当时大奸臣张锐、于经被判死刑,有人说他们是因为交进金银而得到宽恕的,所以杨慎讲到这一点。
嘉靖三年(1524),世宗采纳了桂萼、张璁的建议,召他们来京城做了翰林学士。杨慎和同事三十六个人一起上书说“:我们与桂萼这些人学术不同,议论也有差别。我们所掌握的是程颐、朱熹的学说。桂萼等人所坚持的是冷褒、段犹的余音。现在陛下既然破格提拔桂萼等人,又认为我们的意见不对,我们也不能和这些人做同事,请开恩把我们罢免了吧!”世宗恼怒了,严厉批评了他们,并多少不等地扣发了他们的俸禄。过了一个月,杨慎又和学士丰熙等上书劝谏,没有得到批复,就和满朝大臣一起在左顺门跪地力谏。世宗极为恼火,命令把带头的八个人逮进了诏狱。于是杨慎和检讨王元正等人敲打着宫门大哭,哭声响震皇宫的深宅大院。世宗这下更加恼火,就把他们全都关进诏狱,进行廷杖。过了十天,有人说那天早朝结束后,群臣已经解散,是杨慎、元正和给事中刘济、安磐、张汉卿、张原,御史王时柯他们纠集大家到左顺门跪地哭求的。于是又在廷堂上把他们打了一顿大棍。杨慎、元正、刘济一起贬官充军,其他人剥夺官籍。杨慎被派往云南永昌卫。在这之前,廷和掌管国事时,把锦衣卫里假冒的和多余的官员全都罢免了。到这时就有仇人在路上埋伏,要伺机杀害杨慎。杨慎知道后,一路小心防备,到临清时这些人才散去。他扶病上路,骑马走了近万里,疲惫极了,抵达永昌卫,差一点躺了下去。
五年(1526),听说廷和病了,飞马赶回家中。廷和一高兴,病也就好了。回到永昌,听说寻甸安铨、武定凤朝文作乱,率领家僮和步兵一百多人,快速赶到木密所,与当地守臣一起打败了贼寇。八年,听说廷和去世的消息,跑到巡抚欧阳重那里,请他代向朝廷告假,获得批准后回家埋葬了父亲,然后又回到永昌。从此以后,他有时回四川,有时住云南首府,有时留在永昌所,所到之处,大官们对他都很好。等到了七十岁,他返回四川,云南巡抚却派了四名指挥把他又逮了回去。三十八年七月,他死了,终年七十二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