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章八十三(7/7)

对守仁例行的封赏被取消了。方献夫和霍韬感到不公正,上书世宗争论说“:各路瑶民多年以来是国家的祸患,起初朝廷曾用兵几十万,仅仅占领一个思州,不久又被乱民占有。守仁片言只语传送过去,思恩、田州的乱民低头纳降。至于八寨、断藤峡的乱民,为深岩绝壁所阻隔,开国以来,没人敢轻易说到剿除他,现在一举铲平,好似摧枯拉朽。可是议论的人却说守仁接到的命令是出征思恩、田州,不曾命令他讨伐八寨。封疆大吏外出征战,有可以安定国家,造福社稷的机会,专断应是可以的。况且守仁曾经领到诏旨,允许灵活机动,见机行事,怎么就不可以这么办呢?守仁平定宁王叛乱,忌恨他的人诬蔑他当初曾和宁王同谋,又谎称他以车辆载运钱帛。当时大臣杨廷和、乔宇装饰成真,至今还不曾为守仁平反昭雪。作为大臣忠诚得像守仁那样,有大功勋像守仁那样,一受委屈于江西,再受委屈于两广。我们真怕做事的大臣灰了心,部队里将士离散,以后我明朝边疆有战事时,谁还肯再为陛下分挑担子呢?”世宗对此也只是说知道而已。

守仁这时已经病得很厉害,上书请求告老回乡,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,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。走到南安就病死了,终年五十七岁。灵柩经过江西,军民无不身着白衣,哭泣相送。

守仁天生不同常人。十七岁时拜访上饶人娄谅,和他讲论朱子格物之学的大意。回家以后,每日里正身而坐,研读《五经》,不轻易和人说笑。从九华山游历归来,在阳明洞中建造住室,泛览道、释两家的学说,几年下来没有什么收获。贬官于龙场时,荒僻之地,无书可读,只好天天思索旧日已得的知识。一天,忽然悟到格物致知,应当自求于己心,而不能去向事物求索,慨然感叹说:“道就在这里呀。”从此深信不疑。他因道设教,专门以发明良知为主旨。认为宋代周敦颐、二程兄弟以后,只有象山陆九渊的学说简易直捷,能够上接孟轲的学统。而朱熹的《集注》、《或问》等,是中年时还不成熟的学说。当世学者翕然而听从,所以社会上有“阳明学”的称法。

守仁死后,桂萼弹劾他擅离职守。世宗大为恼火,下令朝廷大臣议论。桂萼等人说:“守仁做事不取法先贤,讲学不称道前儒。想要标新立异抬高自己,才批评朱熹格物致知的学说;知道群众的公论不得赞成他,所以掇弄一本关于朱熹晚年定论的书。召引门徒,相互唱和。有才能的人喜欢他的随意,没出息的人借用他的虚名。师传弟习,转生错讹,越来越荒谬。但是守仁讨伐。。地的叛乱,活捉造反的宁王,功劳还是值得纪念的,应该免予追夺伯爵,以显示皇朝的信誉,禁止传播邪说,以端正人民的思想。”世宗于是发布诏书,停止了世袭伯爵的特权,后事处理的典礼也不予举行。隆庆初年,朝廷大臣很赞扬他的功绩,穆宗于是下诏追赠他为新建侯,谥文成。二年准予世袭伯爵。以后又有请把守仁与薛蠧、陈献章一齐放在文庙中从祀的,穆宗允准大臣讨论,结果以薛蠧从祀。到万历十二年(1584),御史詹事讲又重申以前的请求。大学士申时行等人说:“守仁所讲致知出自《大学》,良知出自《孟子》。陈献章主静,继承宋朝大儒周敦颐、程颢。况且孝友之德,进退出处像献章,气节、文章、功业像守仁,不能说是禅客。实在应予尊崇、祭祀。”并且说胡居仁思想纯正,行为笃实,为社会舆论所肯定,也该一道祭祀。神宗皇帝听从了他。一直到明代灭亡,孔庙中从祀的也只守仁等四个人而已。守仁的学生遍布天下,那些专门列传的不再记载。只有冀元亨曾经和守仁共过患难。

冀元亨,字惟乾,武陵人,深信守仁的学说。考中正德十一年(1516)乡试。跟从守仁在赣时,守仁嘱托他教育自己的儿子。宸濠心怀不轨,但外表却追求高名,曾写信给守仁向他请教学问,守仁派元亨前往讲学。宸濠说一些挑逗性的话,元亨假装不明白他的意思,只是和他谈学问,宸濠以为他痴迷。后来为宸濠讲解《西铭》,反复多次,把君臣之间的大义讲得很明白。宸濠也佩服了,给他很多礼物,送他回去,元亨把这些礼物入了公。后来,宸濠叛乱失败,张忠、许泰诬蔑守仁曾和他勾结。审问宸濠,宸濠说没有。张忠等人不停地审问,宸濠说:“只是他曾经派冀元亨来和我讲论过学问。”张忠等这下十分高兴,就对元亨施以棒打,加以炮烙,元亨最后还是不承认,被戴上枷锁,投入京城的大牢之中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