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章一百一十九(6/7)

有诏书将三位皇子一起封为藩王。顾宪成携同官上疏说:

“皇上因为祖训立嫡长子的条例,想暂时令三位皇子一同封为藩王,以等待有嫡长子就立嫡长子,没有嫡长子立长子。我等三思,‘待’之一字,大不可。太子是天下的根本。预定太子是为了巩固根本。所以有嫡长子就应立嫡长子,没有嫡长子就当立长子,就现在情况而论,等到将来就不对了。我朝建立储君的法律,东宫不一定等待嫡长子,大儿子不一起封王。朝廷大臣已说得很明白了,皇上一概不管,难道皇上的创见能加于诸位圣人之上吗?拥有天下的称天子,天子的长子称太子,天子与天相系,君王与天为一体,太子与父亲相系,父子为一体。太子继承皇位,是天经地义的事,不能将其封爵。现在想同时分封三王,长子之封与什么相系?没有什么相系,则难在名称上,有所相系,则难在其实。

“皇上说是权宜之计。权宜之计,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实行的。长子为太子,诸子为藩王,顺理成章,合情合理,有什么不得已的呢?皇上以祖训为法,子孙以皇上为法。皇上不难创造祖训所没有的,后世难道对承袭什么有难处吗?从此以后,幸好有嫡长子的还可以,若没有,就没有东宫了。如果都像皇上这么英明那也是有幸,若没有,凡是皇子都是太子。这不等于开启了万世的祸患吗?皇后与皇上共同继承宗庙,期望宗庙有合适的人。皇上的长子诸子,就是皇后的长子诸子。恭妃、皇贵妃不得据为私有,统统受尊重。难道一定要像辅臣王锡爵的请求,必须拜皇后为母亲,而后才能称儿子吗?

“况且开始奉圣旨说,稍待二、三年后而已,不久改为二十年,又改在二十一年,然而还是可以等待的。今天说‘待嫡’,不知道等到何年何月。刚刚发布命令又忽然改变,意见屡屡变化而期限更加缓慢。自从一同封王的命令下了之后,叩问皇上分封一事的不可胜数,以至里巷的小老百姓也聚族偷偷地议论,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呢?人心自有公道,可皇上还在责备辅臣担当这件事。王锡爵早晚赶着等待召见,于是力排众议顺从皇上的旨意,难道这就是所谓担当,一定要以诚感悟、接纳皇上到没有过失的地方,才是真的担当。不这样,皇上都不能把天下怎么样,更何况王锡爵呢?

“皇上圣明,不是小人所能比。而不能谅解的,见到影子就疑心形体,听到响声就疑心声音,即使是我们也有不能替皇上明白的。皇上盛德大业,可与三皇五帝相比。可来这样意外的纷纷议论,不可惜吗?恳求皇上命令皇长子早早成为太子,皇三子、皇五子各就王位。父父子子,君君臣臣,兄兄弟弟。宗庙的长久、国家的安宁,都在这儿。”

顾宪成又送书给王锡爵,反复论辩,后来一同分封的议论遂停止了。

万历二十一年(1593),京官考察。吏部尚书孙钅龙、考功郎中赵南星将与执政有私交的人全部黜出,实际上是顾宪成左右的。等到赵南星被斥退,顾宪成上奏请求一同罢官,没有得到回报。不久升为文选郎中。他推举的人与执政的都有抵触。先前,吏部缺尚书,王锡爵想用罗万化,顾宪成认为不可以,于是就用了陈有年。后来廷臣推举阁臣,又没有罗万化。王锡爵等很愤怒,罗万化获得推举,正好皇帝同意罢官后才停止。到这时,王锡爵将辞去政务,朝廷大臣推举替代他的人。顾宪成推举前大学士王家屏,违背了皇上的旨意,被削籍遣送回家。事情在陈有年传中。

顾宪成既然被除名,名声更加高,朝廷内外推荐他的上疏超过上百份,皇上都不回答。到万历三十六年(1608),才起用为南京光禄少卿,顾宪成尽力辞谢不就位。万历四十年死于家乡。天启初年,赠为太常卿。魏忠贤把持朝政,其党人石三畏又弹劾他,遂被夺去赠号。崇祯初年,赠吏部右侍郎,谥号端文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