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章一百四十一(5/7)

义士,讨贼立功。帝俱从之。加建泰兵部尚书,赐尚方剑,便宜从事。

二十六日,行遣将礼。驸马都尉万炜以特牲告太庙。日将午,帝御正阳门楼,卫士东西列,自午门抵城外,旌旗甲仗甚设。内阁五府六部都察院掌印官及京营文武大臣侍立,鸿胪赞礼,御史纠仪。建泰前致辞,帝奖劳有加,赐之宴。御席居中,诸臣陪侍,酒七行,帝手金卮亲酌建泰者三,即以赐之,乃出手敕曰“代朕亲征”宴毕,内臣为披红簪花,用鼓乐导尚方剑而出。建泰顿首谢,且辞行,帝目送之。行数里,所乘肩舆忽折,众以为不祥。

建泰以宰辅督师,兵食并绌,所携止五百人。甫出都,闻曲沃已破,家赀尽没,惊怛而病。日行三十里,士卒多道亡。至定兴,城门闭不纳。留三日,攻破之,笞其长吏。抵保定,贼锋已逼,不敢前,入屯城中。已而城陷,知府何复、乡官张罗彦等并死之。建泰自刎不殊,为贼将刘方亮所执,送贼所。

贼既败,大清召为内院大学士。未几,罢归。姜瓖反大同,建泰遥应之。兵败被擒,伏诛。

赞曰:天下治乱,系于宰辅。自温体仁导帝以刻深,治尚操切,由是接踵一迹。应熊刚很,至发险忮。国观阴鸷,一效体仁之所为,而国家之元气已索然殆尽矣。至于演、藻德之徒,机智弗如,而庸庸益甚,祸中于国,旋及其身,悲夫!

部分译文

王应熊,字非熊,四川巴县人。万历四十一年(1613)进士,天启年间,担任詹事,因父母丧礼回家。

崇祯三年(1630)召见任命为礼部右侍郎。第二年冬天,皇帝派宦官出守边镇,王应熊上疏说:“陛下焦躁烦劳为求得政绩,为什么不一一依靠群臣呢?群臣不肯任劳任怨,使陛下万不得已,权且派遣身旁近侍监督管理。书写在青史中,说有圣明不出世的皇上,但是群臣不能仰望其成功,真应当羞愧而死。况且从神宗以来,士族官吏竟然不知道自己应当掌管什么事,有人举出《会典》的律例告诉他,反而诧异以为是申不害、韩非的刑名之学。近来各臣的缺点,不是事到临头不敢承担的缘故,而是平时没有严格要求的过失;也不是因循旧习的缘故,实际是遗忘了过去的规章制度的过错。”话语都迎合皇帝的意图,于是受到皇帝的特别照顾宠爱。曾经酗酒,骂尚书黄汝良,被给事中冯元飙揭发了。黄汝良替他隐瞒,事情才算排解了。崇祯五年(1632)提升左侍郎,冯元飙揭发他贪污的情形,皇帝不察。

王应熊博学多才,熟知典故,而性格刚强,很不讲情面,很多人都怕他。周延儒、温体仁拉拢他帮助自己,都跟他很友好。等到周延儒被罢免,温体仁拉拢他更加卖力。崇祯六年(1633)冬天,朝廷推举阁臣,王应熊声望不够没有被推举,皇帝特别下旨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,跟何吾驺一起参与机要。命令下达,朝廷内外都吃了一惊。给事中章正宸弹劾他说:“王应熊刚愎自用,一向无所忌惮,小才足以护短,小辩足以助贪。现在让他担当大任,一定会铲除异己,报复仇敌,混淆是非。请皇上收回成命,另外选择忠良之人。而且传言说皇帝优待左右的亲信,通过走后门得到提拔,让天下利欲熏心、捷足先登的小人日益活跃,连累圣德不小啊。”皇帝大怒,下诏将章正宸打入监狱,剥夺官籍赶回家。有人劝王应熊做文彦博,王应熊很不高兴,假装上疏请求辞职。有很多激愤的话,多次被给事中范淑泰、御史吴履中攻击,皇帝都不过问。

崇祯八年(1635)正月,流贼攻陷凤阳,捣毁皇陵。巡抚杨一鹏是王应熊的座主,巡按吴振缨是温体仁的亲家。二人担心皇帝震怒,扣留杨一鹏、吴振缨的奏疏不报告皇帝。等到收复的报告来后,同时上报。于是草拟圣旨命令巡抚、巡按戴罪立功。主事郑尔说、胡江轮流上疏诋毁王应熊、温体仁狼狈为奸,耽误国事,皇帝愤怒地将他二人贬职,而给事中何楷、许誉卿、范淑泰,御史张缵霄、吴履中、张肯堂不停地发表意见。范淑泰说:“杨一鹏的《恢复疏》在正月二十一日,《核察失事情形疏》在正月二十八日,天底下还有尚未出事就先恢复的吗?王应熊改填日、月,难逃欺诈瞒骗的罪名。”并且揭发他接受贿赂的事情。皇帝对王应熊特别关照,都不听,而降了何楷、张缵霄的官级,安慰王应熊。王应熊也多次上疏争辩,说:“座主门生,交情不能太薄,冒昧地推辞勾结的罪名。票拟实际是微臣起草的,冒昧推辞误国的罪责。”何楷更加愤怒,多次上疏检举他,最后又上疏说:“按过去惯例,奏疏不抄发,外人是无法知道的,不接到圣旨,邸报是不许传抄的。微臣的奏疏六月初十日上报,十四日才接到皇上的圣旨,王应熊却在十三日奏辩。圣旨尚未下发,王应熊如何知道,这是微臣不理解之一。况圣旨下发一定要由六科抄写分发。微臣的奏疏十四日下发,而百户赵光修先送给锦衣堂上官,那么奏疏可以不经过科部抄写了。这是微臣不理解之二。”王应熊才害怕起来,上疏承认错误。皇帝将他的家人和值日中书七人法办。官司齐备,将家人充边,中书贬职二级。王应熊于是多次上疏乞求辞职,乘驿车回家,赐给他旅差费,派行人护送。皇帝也知道王应熊跟别人关系不融洽,只不过是自己亲手提拔的,不想因为别人的议论赶走他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