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增,陈增怀恨于心,诬告宗尧有贪污行为,株连到青州一府官吏,还涉及商民吴时奉等,请求没收他们的财产,神宗立即批准。郝敬又竭力斥责陈增,要求尽快取消陈增的请求。这意见还是未被采纳。后郝敬因事而贬为江阴知县。郝敬认为,贪污之风不制止,群众的舆论是不会放过的。他见朝廷不能听取意见,便上书弹劾自己,辞官归家,闭门著书立说。崇祯十二年(1639)逝世。
徐渭,字文长,山阴人。十余岁就仿扬雄《解嘲》做《释毁》,长大后拜同乡季本为师。诸在学为生员时就已负盛名。总督胡宗宪招聘为幕府,与歙县余寅、鄞县沈明臣同管书记。宗宪得到一只白鹿,准备献给朝廷,令徐渭起草奏表,与其他幕僚起草的奏表一并寄给与他相好的学士,请他从中择其优者上报朝廷。学士以渭所拟的表文进呈,世宗大喜,特别宠爱宗宪,宗宪也更加器重徐渭。总督府戒备森严,将吏们低头出入,而渭却头顶角巾,身穿布衣,一付平民打扮,与总督府中的人长揖交谈。幕府有急事,夜深敞开督府大门等他来商议。如果渭喝醉了未来,宗宪派人去好好照顾。
徐渭熟悉兵法,好用奇计。宗宪擒获海寇徐海和王直,都是渭参与谋划的。渭借宗宪之势,颇为骄横。后宗宪下狱,渭惧祸,得疯狂病,用大锥刺耳,深至数寸。又用椎击碎肾囊,都没死。随后杀其后妻,官府依法将其打入死牢,同乡张元忭极力救他出狱。他游历金陵,到达宣、辽,考察了诸边寨要地。与李成梁诸子十分友好。入京师,在元忭家做客,元忭要他讲述礼法,渭不遵从,含怒而去。后来元忭去世,渭身着白衣去祭吊,抚棺恸哭,却不说他是谁。
渭天资超人,诗文高出同辈。善写草书,工于绘画花草竹石,曾自称“:我是书法第一,其次是诗,再次是文章,最后才是画。”嘉靖时期,王世贞、李攀龙创立“七子社”,谢榛因是一介平民而被排斥。渭对于达官贵人压迫平民非常义愤,誓不与王、李等为伍。后二十年,公安袁宏道漫游越中,得到渭诗文残稿,给祭酒陶望龄看,都大加赞赏,刻印成集,流传于世。
屠隆,字长卿,鄞县人。才智异于常人,曾向同乡沈明臣学诗,下笔数千言。族人屠大山、同乡张时彻正是贵官,隆受到他们的夸赞,名扬远近。万历五年(1577)中进士,授颍上知县,后调青浦知县。他时常招名士饮酒赋诗。曾游览九峰、三泖等地,以“仙令”自称,然从不耽误官府公事,士民都爱戴他。后升礼部主事。
西宁侯宋世恩把屠隆视为自己的兄长,二人交往甚好。刑部主事俞显卿,为人险恶,曾受到隆的斥责,怀恨在心,诬蔑隆与世恩放纵淫荡,而且牵连到礼部尚书陈经邦。隆等上疏申辩,并列举俞显卿挟仇诬陷的罪状。有关衙门把隆及显卿都罢官,世恩停止俸禄半年。隆归家乡时,路过青浦县,父老为他买田千亩,请他徙家青浦。隆不肯,在此地留饮三日而去。
隆归家后,更加纵情于诗酒之中,好宾客,以卖文为生。他做诗文漫不经心,一写就是数篇。曾命两人随意出二题,每题百韵,隆在顷刻之间,两题诗就写出来了。与人下棋,边下棋边口诵诗文,命人记录下来,记录的人还抄写不及。
“练川三老”即唐时升、娄坚、程嘉燧。
唐时升,字叔达,嘉定人。父亲唐钦训,与归有光友善,故时升得以早拜友光为师。时升不到三十岁就抛弃科举,一心一意致力于古学。王世贞在南京做官时,把时升请到他的邸舍,与他讨论学术。时升因为是归有光的门徒,所以自己也不再称是王世贞的弟子。王锡爵执政,其子王衡邀时升入京都。这时正是塞上用兵之际,时升推断敌情的虚实,明朝将帅之胜负,无一差错。时升家贫,但好施舍,自己挑水种菜,十分自在。做诗下笔即成,不加修改。他继承了归有光文章的风格。与同乡娄坚、程嘉燧并称“练川三老”卒于崇祯九年(1636),享年八十六岁。
娄坚,字子柔,嘉定人。年幼好学,他的师友都是归有光的门生,他承继其老师的学问,既对儒家经典有精深研究,又注意自己德行修养,家乡人推为大师。曾在京师国子监读书,是贡生,学成归家,不肯做官。工于书法,其诗清新。四明谢三宾为嘉定知县,将唐时升、娄坚、程嘉燧以及李流芳四人的诗合刻成书,题为《嘉定四先生集》。
李流芳,字长蘅,万历三十四年(1606)乡试中举。工于诗,善书法。天启初入京参加会试,抵北京近郊,闻农民军起义,赋诗而返,从此再不愿进取功名。
程嘉燧,字孟阳,本休宁人,侨居嘉定。工于诗,善于画。与通州顾养濂相好。友人劝他去拜访养濂,于是他渡江,寓后于古寺内,与好酒之人欢饮三天三夜,赋《咏古》诗五章,未见到养濂而归。崇祯年间,常熟钱谦益为侍郎,罢官归家,自建“耦耕堂”,邀嘉燧去那里读书。嘉燧在那里住了十年,回到休宁,不久去世,终年七十九岁。谦益很欣赏嘉燧的诗作,称他为“松圆诗老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