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见。
恺死后赠奉直大夫、飞骑尉,追封当涂县男爵。
孙炎,字伯融,句容人。面铁色,跛一足,言谈风生,自负有济世之才。与丁复、夏煜等交游,有诗人名声。太祖攻下集庆,召见孙炎,请他招纳贤士豪杰共成大业。这时刚成立中书省,任用炎为中书省官员。随太祖征浙东,授池州同知,进升华阳知府,又升为行省都事。攻克处州,授炎为总制。太祖命他去招请刘基、章溢、叶琛等人。刘基不肯出来,炎再派人去请,基送他一把宝剑。炎做诗,大意是剑应当献给天子,斩尽那些不肯顺应天命的人,作为臣子不敢私有,退还给刘基,并写了一封长数千字的信,基才出来见他,孙炎送刘基到建康。
处州城外都是敌军,而城内无一兵一卒。苗军作乱,杀院判耿再成,逮捕了孙炎及知府王道同、元帅朱文刚,把他们囚禁在一间空房内,强迫他们投降,孙炎等不屈,苗军统帅贺仁德以酒肉款待他们,炎边饮边骂,与道同、文刚被害,年仅四十。朝廷追赠他为丹阳县男爵,画像,建“再生祠”祭祀。
王祎,字子充,义乌人。自幼聪敏,长大身体魁伟。拜柳贯、黄缙为师,以文章著名于世。元代时,他目观当时的弊政,曾向宰相上书七八千言。危素、张起岩都举荐他,得不到任用,隐居于青岩山,著书立说,名声日高。
太祖取得婺州,任用 祎为中书省官员。太祖征江西,祎著文歌颂,太祖高兴地说“:江南有二儒生,即卿与宋濂,论学问之渊博,卿不如濂;论才思之丰富,濂不如卿。”太祖建立礼贤馆,李文忠推荐 祎及许元、王天锡至馆中任职。不久,授祎为江南儒学提举司校理,后调任侍礼郎,掌管撰述《起居注》的事,又调任南康府同知。太祖将即皇帝位,将 祎召回朝商讨即位礼仪事宜,因违背了太祖的旨意,贬为漳州府通判。
洪武元年(1368)八月,祎上书说:“祈求上天保佑朝廷永世不衰,关键在于要心存忠厚,为政宽大,遵循天道,顺乎人心。严厉刑法只能行于一时,不可经常如此。现浙西既已平定,那里的赋税应当减轻。”太祖高兴地采纳这些意见,但并未完全付诸实施。
洪武二年(1369)修《元史》,命 祎与濂为总裁。祎熟悉元朝史事,他大力修改初稿,将繁杂和污秽的内容删掉。书成之后,升为翰林待制、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。奉诏参与“大本堂”的教学工作,把经书中的道理讲得明白透彻,善于开导启发。每召至殿廷问话,必赐坐,他从容回答。不久,奉诏出使土蕃,还未走到又被召回朝廷。
洪武年正月,朝廷决定招谕云南归顺明朝,命 祎奉诏前往。祎到云南后,尽力劝说梁王将所属地域归于大明版图,否则,明朝讨伐大军旦夕即至。梁王不肯,并把祎从宾馆迁到别处去住。改日 祎又劝梁王说“:朝廷为了云南百万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,不忍兴兵讨伐。但若你恃其地远险要,抗拒朝廷,朝廷派威武的舰队来会战于昆明,那时就悔之不及了。”梁王害怕,把 祎请回宾馆。这时,元朝派脱脱来云南征饷,对梁王进行威胁,一定要他杀掉王祎。王不得已,只得把祎交给脱脱。脱脱要使祎屈服, 祎大声骂道:“上天既然决意结束你元朝的命运,而且我大明朝实际上取而代之了,你们不过是星星余火,怎敢与日月争辉!我与你都是朝廷使臣,岂能为你所屈服!”有人劝脱脱说:“王公素来名声很大,不可害他。”脱脱卷袖伸臂,大声嚷道“:今天就是孔圣人也不叫他活着!”王 祎对梁王说:“你要杀了我,朝廷天兵立即会来,你很快就祸殃临头了。”十二月二十四日,王祎被害。梁王遣使祭奠安葬。
建文时期, 祎之子王绅向朝廷申述其父亲的事迹,诏赠翰林学士,谥文节。正统年间改谥忠文,成化年间,诏令建祠祭祀。
熊鼎,字伯颖,临川人。元末乡试中举,主持“龙溪书院”江西兵乱,鼎组织乡兵自卫。陈友谅多次胁迫他加入其反元队伍,鼎不肯。邓愈镇守江西,认为鼎是个奇才,多次请求相见,向太祖推荐。太祖欲任他官职,他以父母年迈为理由而推辞,只愿留在邓愈幕府中参与军事。母亲去世,他守孝期满,被召至京师,授德清县丞。松江民钱鹤皋叛乱,邻郡大受震动,而鼎却镇静如常。
吴元年(1367),太祖即吴王位,召集大臣议论建立朝廷的礼仪,任鼎为中书考功博士。后调去专管撰述《起居注》。他奉诏搜集已往事例作为惩戒的借鉴,写于新宫殿壁上,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,奏报郡县官吏的一些违法事实,太祖遣御史去核查。这时朝廷已颁布赦令,丞相李善长再三劝阻派遣御史,不听。鼎与给事中尹正上书说“:朝廷已向全国颁布了赦令,现在又因小事派御史核查,这样不仅失信于民,且有损朝廷威严。”太祖沉默了许久,决定不派遣御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