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炎间有升州句容县姚、刘姓者,因避兵于沙上,其后稍有人居焉,遂称姚刘沙。嘉定间置盐场,属淮东制司。元至元十四年,升为崇明州。
淮安路,(上。)唐楚州,又改临淮郡,又仍为楚州。宋为淮安州。元至元十三年,行淮东安抚司。十四年,改立总管府,领山阳、盐城、淮安、淮阴、新城、清河、桃园七县,设录事司。二十年,升为淮安府路,并淮安、新城、淮阴三县入山阳,兼领临淮府、海宁、泗、安东四郡,其盱眙、天长、临淮、虹、五河、赣榆、朐山、沐阳各归所隶。二十七年,革临淮府,以盱眙、天长隶泗州。户九万一千二十二,口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七。领司一、县四、州三。州领八县。(至元二十三年,于本路之白水塘、黄家疃等处立洪泽屯田万户村。)
录事司。
县四
山阳,(上。至元十二年,安东州归附,以本县马罗军寨作山阳县。十三年,淮安路归附,仍存淮安县。二十年,省淮安、新城入焉。)盐城,(上。)桃园,(下。)清河。(下。本泗州之清河口,宋立清河军,至元十五年为县。)
州三
海宁州,(下。)唐海州。宋隶淮南东路。元至元十五年,升为海州路总管府,复改为海宁府,未几降为州,隶淮安路。初设录事司,二十年,与东海县并入朐山。领三县:
朐山,(中。)沐阳,(下。)赣榆。(下。)
泗州,(下。)唐改临淮郡,后复为泗州。宋隶淮南东路。元至元十三年,降为下州。旧领临淮、淮平、虹、灵壁、睢宁五县。十六年,割睢宁属邳州。十七年,割灵壁入宿州,以五河县来属。二十一年,并淮平入临淮。二十七年,废临淮府,以盱眙、天长二县隶焉。领五县:
临淮,(下。)虹县,(下。)五河,(下。元隶临淮府,十七年来属。)盱眙,(上。宋招信军。至元十三年,行招信军安抚司事,领盱眙、天长、招信、五河四县。明年,升招信路总管府。十五年,改为临淮府。十七年,以五河县在淮之北,改属泗州。二十年,并招信入盱眙。二十七年,废临淮府为盱眙县。)天长。(中。)
安东州。(下。)
高邮府,唐为县。宋升为军。元至元十四年,升为高邮路总管府,领录事司及高邮、兴化二县。二十年,废安宜府为宝应县来属,又并录事司,改高邮路为府,属扬州路。今隶宣慰司。(抄籍户口数阙,至顺钱粮户数五万九十有八。)领县三:
高邮,(上。)兴化,(中。)宝应。(上。旧为宝应军,至元十六年为安宜府。二十年,废府为县,来属本府。)
荆湖北道宣慰司
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
中兴路,(上。)唐荆州,复为江陵府。宋为荆南府。元至元十三年,改上路总管府,设录事司。天历二年,以文宗潜藩,改为中兴路。户一十七万六百八十二,口五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四。领司一、县七。
录事司。
县七
江陵,(上。)公安,(中。)石首,(中。)松滋,(中。)枝江,(下。)潜江,(中。)监利。(中。宋末兵乱民散,收附后始复旧。)
峡州路,(下。)唐改夷陵郡,又为峡州。宋隶荆湖北路,后徙治江南。元至元十三年归附,十七年升为峡州路。户三万七千二百九十一,口九万三千九百四十七。领县四:
夷陵,(中。宋末随州迁治不常,归附后,复归江北旧治。)宜都,(下。)长阳,(下。)远安。(下。)
安陆府,唐郢州,又改富水郡,又为郢州。宋隶京西南路。元至元十三年归附,十五年升为安陆府。户一万四千六百六十五,口三万三千五百五十四。领县二:
长寿,(中。)京山。(中。兵乱移治汉滨,至元十三年还旧治。)
沔阳府,唐复州,又改竟陵郡,又为复州。宋端平间,移州治于沔阳镇。至元十三年归附,改为复州路,十五年升为沔阳府。户一万七千七百六十六,口三万九百五十五。领县二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