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书省所定条目:
每举一名,怯薛歹一人看守。汉人、南人,试策一
,限一千字以上成。蒙古、
目人,时务策一
,限五百字以上成。
举人试卷,各
会试,省依乡试例,于次年二月初一日试第一场,初三日第二场,初五日第三场。
乡试中选者,各给解据、录连取中科文,行省移咨都省,送礼,腹里宣
司及各路关申礼
,拘该监察御史、廉访司,依上录连科文申台,转呈都省,以凭照勘。
试卷不考格,犯御名庙讳及文理纰缪、涂注乙五十字以上者,不考。誊录所承受试卷,并用朱书誊录正文,实计涂注乙字数,标写对读无差,将朱卷逐旋送考试所。如朱卷有涂注乙字,亦皆标写字数,誊录官书押。候考校合格,中选人数已定,抄录字号,索上元卷,请监试官、知贡举官、同试官,对号开拆。
提擗掠试院,差廉
官一员,度地安置席舍,务令隔远,仍自试官
院后,常川妨职,监押外门。
御试,三月初七日,前期奏委考试官二员、监察御史二员、读卷官二员,殿廷考试。
乡试,八月二十日,蒙古、目人,试经问五绦;汉人、南人,明经经疑二问,经义一
。二十三日,蒙古、
目人,试策一
;汉人、南人,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
。二十六日,汉人、南人,试策一
。
乡试,行省一十一:河南,陕西,辽,四川,甘肃,云南,岭北,征东,江浙,江西,湖广。宣
司二:河东,山东。直隶省
路分四:真定,东平,大都,上都。
选考试官,行省与宣司及腹里各路,有行台及廉访司去
,与台宪官一同商议选差。上都、大都从省
选差在内监察御史、在外廉访司官一员监试。每
差考试官、同考试官各一员,并于见任并在闲有德望文学常选官内选差;封弥官一员、誊录官一员,选廉
文资正官充之。凡誊录试卷并行移文字,皆用朱书,仍须设法关防,毋致容私作弊。省
会试,都省选委知贡举、同知贡举官各一员,考试官四员,监察御史二员,弥封、誊录、对读官、监门等官各一员。
,并应举而不举者,监察御史、肃政廉访司察究治。考试程式:蒙古、
目人,第一场经问五绦,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
》、《中庸》内设问,用朱氏章句集注。其义理
明,文辞典雅者为中选。第二场策一
,以时务
题,限五百字以上。汉人、南人,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,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
》、《中庸》内
题,并用朱氏章句集注,复以己意结之,限三百字以上;经义一
,各治一经,《诗》以朱氏为主,《尚书》以蔡氏为主,《周易》以程氏、朱氏为主,已上三经,兼用古注疏,《
秋》许用《三传》及胡氏《传》,《礼记》用古注疏,限五百字以上,不拘格律。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
,古赋诏诰用古
,章表四六,参用古
。第三场策一
,经史时务内
题,不矜浮藻,惟务直述,限一千字以上成。蒙古、
目人,愿试汉人、南人科目,中选者加一等注授。蒙古、
目人作一榜,汉人、南人作一榜。第一名赐
士及第,从六品,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,皆正七品,第三甲以下,皆正八品,两榜并同。所在官司迟误开试日期,监察御史、肃政廉访司纠弹治罪。
官
孙荫叙,并依旧制,愿试中选者,优升一等。在官未
品,愿试者听。若中选之人,已有九品以上资级,比附一
,加一等注授;若无品级,止依试例从优铨注。乡试
所,并其余绦目,命中书省议行。于戏!经明行修,庶得真儒之用;风移俗易,益臻至治之隆。咨尔多方,
予至意。”
乡试、会试,许将《礼韵略》外,余并不许怀挟文字。差搜检怀挟官一员,每举人一名差军一名看守,无军人
,差巡军。
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,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,内蒙古、目、汉人、南人分卷考试,各二十五人,蒙古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:大都十五人,上都六人,河东五人,真定等五人,东平等五人。山东四人,辽
五人,河南五人,陕西五人,甘肃三人,岭北三人,江浙五人,江西三人,湖广三人,四川一人,云南一人,征东一人。
目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:大都十人,上都四人,河东四人,东平等四人,山东五人,真定等五人,河南五人,四川三人,甘肃二人,陕西三人,岭北二人,辽
二人,云南二人,征东一人,湖广七人,江浙一十人,江西六人。汉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:大都一十人,上都四人,真定等十一人,东平等九人,山东七人,河东七人,河南九人,四川五人,云南二人,甘肃二人,岭北一人,陕西五人,辽
二人,征东一人。南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:湖广一十八人,江浙二十八人,江西二十二人,河南七人。
乡试、会试,弥封、誊录、对读官下吏人,于各衙门从便差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