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卷四十六(2/6)

某社某人于其上,社长以时视劝诫。不率教者,籍其姓名,以授提官责之。其有不敬父兄及凶恶者,亦然。仍大书其所犯于门,俟其改过自新乃毁,如终岁不改,罚其代充本社夫役。社中有疾病凶丧之家不能耕者,众为合力助之。一社之中灾病多者,两社助之。凡为长者,复其,郡县官不得以社长与科差事。农桑之术,以备旱暵为先。凡河渠之利,委本正官一员,以时浚治。或民力不足者,提举河渠官相其轻重,官为导之。地不能上者,命造车。贫不能造者,官材木给之。俟秋成之后,验使之家,俾均输其直。田无者凿井,井不能得者,听区田。其有田者,不必区。仍以区田之法,散诸农民。植之制,每丁岁桑枣二十株。土不宜者,听榆柳等,其数亦如之。杂果者,每丁十株,皆以生成为数,愿多者听。其无地及有疾者不与。所在官司申报不实者,罪之。仍令各社布苜蓿,以防饥年。近之家,又许凿池养鱼并鹅鸭之数,及莳莲藕、、菱角、蒲苇等,以助衣。凡荒闲之地,悉以付民,先给贫者,次及余。每年十月,令州县正官一员,巡视境内,有虫蝗遗之地,多方设法除之。其用心周悉若此,亦仁矣哉!

税粮

九年,命劝农官举察勤惰。于是唐州官以勤升秩,河南陕县尹王仔以惰降职。自是每岁申明其制。十年,令探赤随社,与编民等。二十五年,立行大司农司及营田司于江南。二十八年,颁农桑杂令。是年,又以江南长吏劝课扰民,罢其亲行之制,命止移文谕之。二十九年,以劝农司并肃政廉访司,增佥事二员,兼察农事。是年八月,又命提调农桑官帐册有差者,验数罚俸。故终世祖之世,家给人足。天下为凡一千一百六十三万三千二百八十一,为凡五千三百六十五万四千三百三十七,此其敦本之明效可睹也已。

成宗大德元年,罢妨农之役。十一年,申扰农之禁,力田者有赏,游惰者有罚,纵畜牧损禾稼桑枣者,责其偿而后罪之。由是大德之治,几于至元。然旱暵霖雨之灾迭见,饥毁荐臻,民之移失业者亦已多矣。

仁宗皇庆二年,复申秋耕之令,惟大都等五路许耕其半。盖秋耕之利,掩气于地中,蝗蝻遗皆为日所曝死,次年所,必盛于常禾也。延祐三年,以好谦所至,植桑皆有成效,于是风示诸,命以为式。是年十一月,令各社地,共莳桑苗,以社长领之,分给各社。四年,又以社桑分给不便,令民各畦之。法虽屡变,而有司不能悉遵上意,大率视为文而已。五年,大司农司臣言:“廉访司所栽植之数,书于册者,类多不实。”观此,则惰于劝课者,又不独有司为然也。致和之后,莫不申明农桑之令。天历二年,各廉访司所察勤官内丘何主簿等凡六人,惰官濮裴县尹等凡四人。其可考者,盖止于此云。

武宗至大二年,淮西廉访佥事苗好谦献莳之法。其说分农民为三等,上地一十亩,中五亩,下二亩或一亩,皆筑垣墙围之,以时收采桑椹,依法植。武宗善而行之。其法《齐民要术》等书,兹不备录。三年,申命大司农总挈天下农政,修明劝课之令,除牧养之地,其余听民秋耕。

元之取民,大率以唐为法。其取于内郡者,曰丁税,曰地税,此仿唐之租庸调也。取于江南者,曰秋税,曰夏税,此仿唐之两税也。

丁税、地税之法,自太宗始行之。初,太宗每科粟二石,后又以兵不足,增为四石。至丙申年,乃定科征之法,令诸路验民成丁之数,每丁岁科粟一石,驱丁五升,新丁驱各半之,老幼不与。其间有耕者,或验其之数,或验其土地之等征焉。丁税少而地税多者纳地税,地税少而丁税多者纳丁税。工匠僧验地,官吏商贾验丁。虚不实者杖七十,徒二年。仍命岁书其数于册,由课税所申省以闻,违者各杖一百。逮及世祖,申明旧制,于是输纳之期、收受之式、关防之禁、会计之法,莫不备焉。

十七年,遂命大定诸例:全科丁税,每丁粟三石,驱丁粟一石,地税每亩粟三升。减半科丁税,每丁粟一石。新收,第一年五斗,第三年一石二斗五升,第四年一石五斗,第五年一石七斗五升,第六年丁税。协济丁税,每丁粟一石,地税每亩粟三升。随路近仓输粟,远仓每粟一石,折纳轻赍钞二两。富输远仓,下输近仓,郡县各差正官一员之,每石带纳鼠耗三升,分例

中统二年,远仓之粮,命止于沿河近仓输纳,每石带收脚钱中统钞三钱,或民赴河仓输纳者,每石折输轻赍中统钞七钱。五年,诏僧、、也里可温、答失蛮、儒人凡田者,白地每亩输税三升,地每亩五升。军、站除地四顷免税,余悉征之。至元三年,诏窎田他所者,其丁税于附籍之郡验丁而科,地税于田之所验地而取。漫散之逃于河南等路者,依见居民纳税。八年,又定西夏中兴路、西宁州、兀剌海三之税,其数与前僧同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