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卷三十五(6/7)

“卫州城中的塔是最高的,也才与沁水相平,河不可开。”开河之事也就作罢。

至元十六年,文用任职期满,回归故里,虽只茅屋数间,仅避风雨,但他读书赋诗,安闲自怡。裕宗在东宫多次对台臣说:“董文用为勋臣忠良,为何不见用?”十八年,台臣奏荐起用文用为山北辽东道提刑按察使,但未赴任。

至元十九年,朝廷选用旧臣,召文用为兵部尚书。从此以后,朝臣每议大事,文用无不参预。二十年,江淮省臣欲专权,但又惧怕廉察官,因建议将行御史台隶属于行省。奏章上报后,朝廷召集大臣们讨论其事。文用认为不可,他说,御史台譬如一只卧虎,虽未吃人,但人们还是怕它,若一旦去掉就难以恢复。对于按察司,国家应该鼓励而不可撤销。大家都听从文用的意见。

董文忠,字彦诚,董俊之第八子。宪宗二年(1251),入王府侍奉世祖。王鹗有次讲诗,问文忠能写诗否,文忠说“:我小时读书,只知入则孝于亲,出则忠于君而已,诗不是我所学的。”宪宗三年从征南诏。九年随大军伐宋,与兄文炳、文用败宋军于阳罗堡,得艨艟战船百艘,进围鄂州。

世祖即位,置符宝局,任文忠为郎,授奉训大夫。因他排行第八,故世祖呼他为“董八”而不呼其名。至元二年(1265),安童为右丞相,管领中书省事务,陈奏建议十条,言词有违皇帝旨意,文忠从旁代替对答,恳切真诚,好像条陈是他写的一样,这才为世祖批准。

至元十一年,伐宋,为供应军粮百姓贫困不堪,文忠奏请免去常年的超额征派,朝廷允准。世祖曾问宋朝降将宋之所以亡国的原因。降将们都说是因为“贾似道当权,薄武重文,将士抱怨,无有斗志。故大军至则争相交械投降”帝问文忠此话对不对,文忠反问他们:“贾似道待你们薄,而皇帝则给官你们做,给你们俸禄并不薄待你们。你本当抱怨宰相,现在却移怨皇帝,不能作战,坐视国亡,哪有做臣的节义?贾似道薄待你们,岂不是预知你们这些人是不可靠的吗?”世祖认为他这种分析很好。朝廷旨令将大都的猎户迁到郢中,文忠奏请不移,还奏请废除官卖农具之税,听民自造农具。

当时多盗,凡盗者均杀无赦,监狱都关满了。文忠陈奏“:杀人窃货与偷一钱者均判死刑,是太残酷了,恐有违陛下好生之德。”敕令改正。有人告有一汉人伤蒙古人,又有太府监官员卢甲盗剪官布。帝怒,命杀头以惩戒其他人。文忠进谏道“:今衙门对于判死刑的囚犯,虽已在供辞上画押服罪,但还要再加详审,是岂可因一人之言而加重刑!这些人应交给官府审讯属实再等候处理。”派文忠及近臣突满分头核实,都查明系诬告,诏免治罪。因谴责侍臣道:“朕方怒时,你们都不敢言,若不是董文忠提醒我,险杀此二无辜之人,致使朝廷内外议论我的不是。”为此,赐文忠金酒器,以旌表他的忠直。裕宗称赞文忠在皇上盛怒时敢于从容谏正“:实人臣之难能者。”那位太府监官员拿着礼物去感谢文忠使他再生之恩,文忠拒不受礼,对他说:“对你,我素不认识,其所以救你于危急之时,是为国平刑而不是望你报答。”

自安童北伐,阿合马独掌大权,树立亲党,怕廉希宪再为宰相于他的阴谋不利,奏请调希宪以右丞之职去视察江陵。文忠向皇帝陈奏道:“希宪是国家名臣。今宰相虚位,不可让他久居外地,有负人望,应早召回。”皇帝允准。至元十六年十月,文忠奏请令廷臣奏事,必须先报告太子,然后再上奏皇上,这样“可符合道理,顺理而不逾分,太子必不敢推辞其责”世祖当时就召谕大臣,按此制度行事。

礼部尚书谢昌元奏请设立门下省,以封还皇帝不当的诏令,改正诸臣错误的奏章,还可杜绝中书暗示近臣奏请之弊。世祖决意建立,指责翰林学士承旨王磐“:如此有益之事,你不上朝陈奏,而让南方后来的大臣提出来,你的学问是做什么用的?必今日建立这门下省。”第三天,廷臣奏荐文忠为门下省侍中及其属员数十人。中书左丞董文炳卒,太傅伯颜上表称述文忠可为相,世祖使他继为中书左丞。文忠辞谢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