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民。王磐上书道“:林庙户百家每岁交纳赋钞不过六百贯,仅相当于一个六品官一年的俸禄而已。圣朝疆土万里,财赋每年亿万计,岂在乎这一六品官的俸禄而不侍奉孔子。而且,收此六百贯,对于府库所增不多,而对国体损伤甚大。”时论都认为王磐的话有理。世祖因天下囚禁于狱中的人日益增多,令诸路自死罪以下,都暂释归家,到了八月都来京师听从裁决。到期这些罪犯都来了,世祖怜悯他们,都释免了他们的罪行。有天,皇帝命文学侍臣制作诏书,以此事来教育天下。所起草的诏令世祖都不满意,只有王磐依据皇上释放囚徒的用意来草拟的诏令,世祖看了大喜道:“这些才是朕所要说而未说出来的话,卿代我说了。”嘉奖不已。
磐再次请求辞官,不允。国子祭酒许衡将辞官回乡,世祖派近侍臣去征询王磐的意见,王磐认为:“衡素来廉洁,其所以要求辞退,莫非是因生员少,他感到自己是徒费廪禄,内心不安?应增加生员,任他施教,这样可望培养出人材,衡受禄内心也可稍稍安心些。”诏令按王磐的意见办。
磐因病归家,世祖遣使问候,赐名药。磐曾在议事会上多次说过“:前代用人,二十从政,七十告退,这是因为要用人之才而又怜悯其衰老,养其廉耻之心。今做官者不限年纪,而老病者又不退,他们自己不知廉耻,朝廷也不认为这样是不对的,甚是不可。”他要求在病中停止他的俸禄。从秋到春,坚持请求辞退。世祖遣使安慰他说:“卿年虽老,但并无繁重政务,为何要辞官?”诏令给王磐终身俸禄,并补发所停发的月俸。磐不得已,只得再上朝理政。
这时正在伐宋,凡筹划议论之事不能决定者,立即遣使去征求王磐的意见。磐的陈奏也往往符合皇上的旨意。世祖准备征伐日本,问王磐意见如何。磐陈奏道“:现在正在伐宋,应以全力一举取胜,若再分兵于东夷,恐相持日久,难以成功。等灭宋之后,再征日本不晚。”江南平定之后,磐又上疏,其大略是“:约束军士不准滥杀,选择官吏,赏功罚罪,推广朝廷恩惠,安抚新归附百姓,消除寇盗。”这些都是当前紧要的事,都逐一施行。
朝廷打算淘汰冗官,一些有权有势的近侍之臣,感到按察司于他们不利,倡议裁撤。王磐陈奏说“:各路州郡距京师遥远,贪官污吏侵害百姓,无处控告,唯依靠按察司为他们申诉。若把按察使指为冗官,一概裁减,则小民冤死而无处申诉了。若让京师御史台去纠察四方之事,这是很不对的。御史台纠察朝廷百官、京畿州县,尚有不到之处,怎能完全纠察外省千百城之事?若欲并入运司,运司是专以营利收赋税为职,与管民官常常分为彼此,岂能有功夫顾及小民之冤情?”因此各地按察司未被废除。
朝廷记录平宋之功,升至宰相执政者二十余人。有人提出改定官制,磐上疏说:“历代制度是:有官品,有爵号,有职位。官爵是表示所受的荣耀恩宠,职位是要委以权力。臣下有功有劳,随其大小而给以官爵;有才有能,按其才能授其职位。这就是皇上驾御臣下之方式方法。臣认为,有功者加升散官,或赐五等爵号,如汉、唐封侯之制即可,不宜任其他职位。”
征讨日本,大军即将出发,磐入朝谏阻说“:日本小夷,海道既远且险,胜并不表现我们武功之盛,不胜则损害国威。臣以为不去征伐为好。”世祖大怒,认为这话不该说,是别有用心。磐回答说:“臣赤心为国,才敢于直言,如果有他心,为何从叛乱之地,冒着万死危险来归向朝廷?今臣已八十,况无子无嗣,若存有他心又是为了谁?”第二天,世祖遣侍臣和颜悦色地去慰抚,使磐无忧惧,又赐碧玉宝枕。
磐因年老,多次请求退休还乡。丞相和礼霍孙也帮他请求,终于允准,晋升为资德大夫而离职,仍给终身半俸禄。皇太子听说磐告老还乡,召请他入宫赐宴饯别。启程之日,公卿百官为他设宴饯行。第二天,皇太子又赐宴圣安寺,公卿百官送于丽泽门外。磐无子,命其婿著作郎李稚宾为东平判官,以便就近奉养。世祖常向大臣询问磐生活情况,始终眷恋不已。
磐禀性刚强,平时不妄言笑,每奏对皇帝,言辞正直,不肯阿谀奉承,世祖称赞他为人耿直,虽权臣和受皇帝宠爱的人对他怒目而视,他也不屑一顾。阿合马正掌权之时,以重金求写篇歌颂自己的碑文,他坚决拒绝。所荐举的宋。。、雷膺、魏初、徐琰,胡祗。。、孟祺、李谦,后来都是名臣。享年九十二岁而卒。赠端贞雅亮佐治功臣、太傅、开府仪同三司,追封氵名国公,谥“文忠”
王鹗,字百一,曹州东明人,曾祖名成,祖父名立,父名琛。初生时有大鸟停庭院内,因名鹗。自幼聪敏,能每天背诵诗文千余言,长大长于词赋。
金哀宗正大元年(1224),科举中进士第一甲第一名,授应奉翰林文字。六年授归德府判官,行亳州城父令。七年,改任同知申州事,行蔡州汝阳令,此时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。天兴二年(1233),金朝皇帝迁都蔡州后召见,授任尚书省右司都事,后升为左右司郎中。三年蔡州为蒙古军所陷,王鹗被俘,将被杀,万户张柔闻其名而救出。安置于保州。
蒙古乃马真皇后三年(1244),当时世祖尚未即位,访求名士,遣使聘请王鹗至王府,每日为世祖讲解《孝经》、《书经》、《易经》及齐家治国之道,讲述古今事物之变化,如此一年有余。请求还乡,世祖留他居大都,并赐宅一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