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卷五十九(4/7)

子司业,与吴澄并命,时号得人。每五鼓入学,风雨寒暑,未尝少怠,其教养有法,诸生皆畏服。未几,复以履谦佥太史院事。皇庆二年春,彗星出东井。履谦奏宜增修善政以答天意,因陈时务八事。仁宗为之动容,顾宰臣命速行之。自履谦去国学,吴澄亦移病归,学制稍为之废。延祐元年,诏择善教者,于是复以履谦为国子司业。履谦律己益严,教道益张,每斋置伴读一人为长,虽助教阙员,而诸生讲授不绝。时初命国子生岁贡六人,以入学先后为次第,履谦曰:“不考其业,何以兴善而得人!”乃酌旧制,立升斋、积分等法:每季考其学行,以次递升,既升上斋,又必逾再岁,始与私试;孟月仲月试经疑经义,季月试古赋诏诰章表策,蒙古、色目试明经策问;辞理俱优者一分,辞平理优者为半分,岁终积至八分者充高等,以四十人为额;然后集贤、礼部定其艺业及格者六人,以充岁贡;三年不通一经,及在学不满一岁者,并黜之。帝从其议,自是人人励志,多文学之士。五年,出为滨州知州,丁母忧,不果行。

至治元年,拜太史院使。泰定二年九月,以本官奉使宣抚江西、福建,黜罢官吏之贪污者四百余人,蠲免括地虚加粮数万石,州县以先贤子孙充房夫诸役者悉罢遣之。福建宪司职田,每亩岁输米三石,民不胜苦。履谦命准令输之,由是召怨,及还京,宪司果诬以他事。未几,诬履谦者皆坐事免,履谦始得直,复为太史院使。天历二年九月卒。

履谦笃学勤苦,家贫无书。及为星历生,在太史局,会秘书监辇亡宋故书,留置本院,因昼夜讽诵,深究自得,故其学博洽精通,自六经、诸史、天文、地理、礼乐、律历,下至阴阳五行、医药、卜筮,无不淹贯,尤精经籍。著《大学四传小注》一卷,《中庸章句续解》一卷,《论语言仁通旨》二卷,《书传详说》一卷,《易系辞旨略》二卷,《易本说》四卷,《春秋诸国统纪》六卷。以皇极之名见于《洪范》,皇极之数始于邵氏《经世书》,数非极也,特寓其数极耳,著《经世书入式》一卷;《经世书》有内、外篇,内篇则因极而明数,外篇则由数而会极,著《外篇微旨》一卷。《授时历》行五十年,未尝推考,履谦日测晷景,并晨昏五星宿度,自至治三年冬至至泰定二年夏至,天道加时真数,各减见行历书二刻,著《二至晷景考》二卷。《授时历》虽有经、串,而经以著定法,串以纪成数,然求其法之所以然、数之所从出,则略而不载,作《经串演撰八法》一卷。元立国百有余年,而郊庙之乐,沿袭宋、金,未有能正之者。履谦谓乐本于律,律本于气,而气候之法,具载前史,可择僻地为密室,取金门之竹及河内葭莩候之,上可以正雅乐、荐郊庙、和神人,下可以同度量、平物货、厚风俗。列其事上之。又得黑石古律管一,长尺有八寸,外方,内为圆空,中有隔,隔中有小窍,盖以通气;隔上九寸,其空均直,约径三分,以应黄钟之数;隔下九寸,其空自小窍迤逦杀至管底,约径二寸余,盖以聚其气而上之。其制与律家所说不同,盖古所谓玉律者是也。适迁他官,事遂寝,有志者深惜之。至顺三年五月,赠翰林学士、资善大夫、上护军,追封汝南郡公,谥文懿。

部分译文

程钜夫,名文海,字钜夫。祖籍徽州,由徽州迁居郢州京山,后又迁到建昌。叔父程飞卿,为宋朝建昌通判,世祖时投降元朝。钜夫作为人质入京,授宣武将军、管军千户。有天世祖召见,问他贾似道为人如何,钜夫详细回答,世祖甚为满意,让他写下来。他写了二十余张纸进呈。又问他现居何官职,他说是千户。帝对近侍臣僚说“:朕观此人是显贵相貌,听其言论,聪明有见识,可以做翰林。”丞相火礼霍孙传旨至翰林院,翰林院认为他年少,奏请为应奉翰林文字,世祖对钜夫说:“从今以后,凡国家政事之得失,朝臣之正邪,你都要告诉朕。”钜夫叩头谢恩,表示要竭忠报效。不久,晋升为翰林院修撰,后又升为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。

至元十九年(1282),钜夫奏陈有关官吏,特别是江南官吏的选拔、考核、俸禄、建立赃官档案等五项建议,多为朝廷采行,在京师安贞门赐地一块,供他建筑房舍。二十年,加翰林集贤直学士,同领会同馆事。二十三年,朝见皇帝,奏请兴建国学,遣使到江南去搜访隐居于山林的宋朝遗老及御史台、按察司的官员,应南北人参用。这些意见都得到世祖的肯定和采纳。

二十四年,设立尚书省,诏令钜夫为参知政事,钜夫坚决推辞。又命为御史中丞,台臣认为钜夫是南人(原宋统治区的人),且年纪尚轻。帝大怒道“:汝未用过南人,何以知南人不可用?自今以后,省、部、台、院都必须参用南人。”于是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,拜侍御史,主持御史台政事,奉诏至江南求贤。原先,诏令皆用蒙古文字,这次,世祖特命用汉字书写。帝久闻赵孟隴、叶李之名,钜夫在临行时,帝密令他必须找到这两人。钜夫还举荐了赵孟頫、余恁、万一鹗、张伯淳、胡梦魁、曾日希颜、孔洙、曾氵中子、凌时中、包铸等二十余人。世祖把他们均升为台谏官和文学之职。钜夫回朝,又陈关于民间利病五事。拜集贤学士,仍还行台任职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