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郡,试用此法,三五年中,一定能回报朝廷。”左右的人说“:虞伯生想借此走掉。”于是此事又作罢了。
当时宗藩之间有隔阂,功臣奢侈越制,政教未能确立,文宗要通过朝廷考试,选拔人才,虞集被任命为阅卷官,他先提出以“劝亲亲,体群臣,同一风俗,协和万邦”为试题,帝未采用。集因任侍书学士无事可做,妒忌的人又多,就与大学士忽都鲁都儿迷失等对皇上说“:皇上有独到见解,建立奎章阁,读群书,设学士员作为顾问。我们没有什么能效力,恐有碍您的圣德,请允许我们辞职。”帝说:“从前我的祖宗聪明睿智,对治国之道生而知之,我早年经历过艰难险阻,与祖宗相比,无生而知之的聪慧,对国家的治理,怎能知道得周全呢?所以才建立奎章阁,设置学士员,以求祖宗的教诲,古今治乱的得失,每天都能陈列在我面前,你们把所学到的全部知识,用来帮助我。不要辞职了。”
圣上要收集本朝典故,仿《唐、宋会要》,编《经世大典》,命虞集与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,同任总裁。集说:“礼部尚书马祖常,很懂古典典章;国子司业杨宝瑞,素来懂得天文地理,可以统率经典;翰林修撰谢端、应奉苏天爵、太常李好文、国子助教陈旅、前詹士院照磨宋耿衣、通事舍人王士点,都多见多闻,可以协助撰录。若是这样便能早日成书。”不久世延返乡,由集专负此责,历时两年,书成,共八百帙,进呈皇帝后,因眼疾求解职,帝不允。
御史中丞赵世安乘空为集请求说:“虞伯生长期住京师,家境贫困,又患眼病,恳请给他出京任职的机会,以便就医。”帝怒斥说“:一个虞伯生你们也不能容纳吗?”帝正要专用他从事文学,以他的弘才博识,在任何方面施展,都无不当之处。近来一些重要的典册都出自他的笔下,因此不让他离职。集每受命有所述作时,必以帝王之道分析治理疏忽的缘故,从容恳切地希望皇上有所感悟。如果问他历史上的成败教训,更是委婉地详尽其言。有时因某处问题随时规劝,出宫后也从不告诉别人;有时进谏后帝不能采纳,他回到家中就郁郁不乐。家里人见此情形,也不多问。当时世家子孙因才名被任用的很多,他们担心皇帝过分重用虞集,常想从中离间帝与集的关系,但未见效。于是他们就争相摘录虞集的文辞,指责讥讽,幸天子都能觉察,所以未能中伤虞集。但集却未改变对他们的态度。
谈到推荐人才,一定要先了解其人的修养,不能以笼络人而达到沽名钓誉的目的;至于评论文章,必须要详尽其理,那些对经典进行诡辩的文章虽好也不能取。即使因这些而招致诽谤,也绝不动摇。光人龚伯。。,因才智英俊得到马祖常的喜爱,祖常任御史中丞,伯。。常到他家与之交往,祖常请虞集引荐,集不允,说:“此人有些小聪明,但不是大器,恐怕将来不会有圆满的结果。”祖常不以为然。一天在家设宴请集,酒过三巡,祖常拿出引荐信,请集签名,集断然拒绝,祖常很不高兴地作罢。
文宗驾崩,集正在休假,计划南归故里,未能实现。幼君宁宗又驾崩,大臣要仿效武宗即位的前例,立妥欢帖穆尔太子为帝,召集老臣赴上都议事,集也在召集之列。祖常派人对集说“:御史有话。”于是集推说有病回临川了。
当初文宗在上都,要立其子阿剌忒纳答剌为皇太子,只因妥欢帖穆尔太子乳母的丈夫说明宗在世时,一向认为太子不是自己的儿子,贬到江南,用急件召翰林学士阿邻帖木儿,奎章阁大学士忽都鲁笃尔实将这件事写在《脱卜赤颜》中。又召虞集草拟诏书,宣告于朝廷内外。当时省、台诸臣,都是文宗平素信用的人,御史不敢斥责这件事,用意在讽劝虞集赶快离开。伯。。后因执政败事,招致杀身之祸,当世的人才都佩服虞集能识别人。
元统二年(1334)顺帝遣使,召他回禁林,因病发作,不能启程。至正八年(1448)五月二十三日,病卒,享年七十七岁。诏赠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、护军,封仁寿郡公。
揭傒斯,字曼硕,龙兴富州人。父亲揭来成,是宋代乡贡进士。傒斯幼年时家贫,他读书很刻苦,无论昼夜,从不懈怠。父子自为师友,因此对诸子百家的学说能透彻了解,文章早已出名。大德年间,出游湘、汉,湖南帅赵淇,人们送给他的美称是:知人、见到傒斯惊讶地说:“他日定是翰苑的名流。”程钜夫、卢挚,先后任湖北地方长官,都很器重他,钜夫把堂妹嫁给了他。
延。。初年(1314),钜夫、挚向朝廷推荐,特授傒斯翰林国史院编修官。当时平章李孟监修国史,读了他撰写的《功臣列传》后,感叹地说:“这才是名史的笔法,若是别人,只是誊录罢了。”升应奉翰林文字,仍兼编修,调迁国子助教,又留为应奉。回南方看望母亲,不久又召回。傒斯三次入翰林,朝廷的事,尚书省的礼节,无不熟悉,集贤学士王约说:“与傒斯谈治国之道,得到很大启发,授给政事,没有不能办到的。”
天历初年(1328),开设奎章阁,首先提拔他为授经郎,以教育有功勋的国戚大臣子孙。文宗到官署察访,都称呼他的字而不呼名。每当中书奏用儒臣时,一定要问“此人才能比揭曼硕如何?”不久,拿出《太平政要策》给台臣看,并说:“这是朕的授经郎揭曼硕所奉呈的。”可见皇帝对他之亲密和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