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课之多寡,增减之。十二年,上谓宰臣曰:“外路司吏,止论名次上下,恐未得人。若其下有廉慎、熟闲吏事,委所属保举。试不中程式者,付随朝近下局分承应,以待再试。彼既知不得免试,必当尽心以求
也。”
凡右职官,天德制,忠武以下与差使,昭信以上两除一差。大定十二年,敕镇国以上即与省除。十三年,制明威注下令,宣威注中令,广威注上令,信武权注下令,宣武、显武免差,权注丞簿。又制宣武、显武,功酬与上簿,无亏与中簿。二十六年,制迁至宣武、显武始令职。又以旧制通历五任令呈省,诏减为四任。明昌三年,以诸司除授,守阙近三十月,于选调窒碍,今后依旧两除一差,候员阙相副,则复旧制。
省祗候郎君。大定三年,制以袒免以上亲愿承应已试合格而无阙收补者及一品官,已引见,止在班祗候,三十月循迁。初任与正,从七品,次任呈省。内祗在班,初、次任注正、从八品,三、四注从七品,而后呈省。班祗在班,初九品,次、三正、从八品,四、五从七品。而后呈省。已上三等,并以六十月为满,各迁一重。八年,定制,先役六十月以试验其才,不能
者
一官黜之。才
者再理六十月。每三十月迁加,百二十月为满,须用识女直字者。十六年,定制,以制文试之,能解说得制意者为中选。十八年,制一品官
,初都军,二录事,军防判,三都军,四下令,五、六上令,回呈省。内祗,初录事,军防判,二上簿,三 同初,四录事,五都军,六下令,七中令,八上令,回呈省。班祗,初上簿,二中簿,三同初,四录事,军防判,五录事,六都军,七下令,八中令,九上令,回呈省。
太常寺检讨二人。正隆二年,五十月迁一重,女直迁敦武,余人义,百五十月
职,系杂班。大定二年,制以三十月迁一重,百二十月
职,系正班九品。
国史院书写。正隆元年,定制,女
章宗大定二十九年,上封事者言:“诸州府吏人不宜试补随朝吏员,乞以五品以上孙试补。盖职官之后清勤者多,故为可任也。”尚书省谓:“吏人试补之法,行之已久,若止收承荫人,复恐不闲案牍,或致败事。旧格惟许五品职官
孙投试,今省
试者尚少,以所定格法未宽故也。”遂定制,散官五品而任七品,散官未至五品而职事五品,其兄弟
孙已承荫者并许投试,而六
令史内吏人试补者仍旧。泰和四年,签河东
察司事张行信言:“自罢移转法后,吏势浸重,恣为豪夺,民不敢言。今又无朝差都目,止令上名吏人兼
经历六案文字,与同类分受贿赂。吏目通历三十年始得
职,常在本
侵渔,不便。”遂定制,依旧三十月移转,年满
职,以杜把握州府之弊。八年,以佥东京
察司事杨云翼言,书吏书史皆不用本路人,以别路书吏许特荐申
者类试,取中选者补用。
女直知法、检法。大定三年格,以台统军司
职令译史,曾任县佐市令差使人内奏差,考满比元
升一等,依随路知事例给敕,以三十月为任。明昌五年,以省院台
统军司令译史书史内拟,年五十以下、无过犯、慎行止,试一月,以能者充,再勒留者升一等,一考者初上令,二、三中令,四上令、两考升二等,呈省。
检法、知法。正隆二年,尝定六所用人数及差取格法,初考、两考皆除司候,三考者除上簿。五年,定制,十年内者初考除下簿,两考除中簿,三考除警判。十年外者初考除第二任司候,两考除上簿,三考则除市丞。大定二年,制曾三考者,不拘十年内外,皆与八品录事、市令,拟当合得本门
。除授,旧授紥付,大定三年始命给敕,以律科人为之。七年,定制,验榜次勾取,如勾省令史之制。二十六年,命三考除录事,以后则两除一差。
泰和元年,以县令见阙,近者十四月,远者至十六月,盖以见格,官至明威者并注县令,或犯选并亏永人,若带明威人亦注,是无别也。遂令曾亏永及犯选格,女直人展至广威,汉人至宣武,方注县令。又以守阙簿丞,近者十九月、远者二十一月,依见格官至宣武、显武、信武者合注丞簿,遂命但曾亏永,直至明威方注丞簿。又吏格,凡诸右职正杂班(谓无资历者,班内祗同。),皆验官资注授。带忠武以下者与监当差使,昭信以上拟诸司除授,仍两除一差。宣武以上与中簿(功酬人与上簿),明威注下令,宣威注中令,广威注上令,通历县令四任,如带定远已历县令三任者,皆呈省,若但曾亏永及犯选格(诸曾犯公罪追官、私罪解任、及犯赃、廉访不好、并察不堪临民,谓之犯选格。)女直人选至武义,汉人诸
人武略,并注诸司除授,皆两除一差。若至明威方注丞簿,女直人迁至广威,汉人、诸
人迁至宣威者,皆两任下令,一任中令,回呈省。贞祐三年,制迁至宣武者,皆与诸司除授,亦两除一差。凡不犯选格者,若怀远方注丞簿,至安远则注下令、上令各一任,呈省。四年,复以官至怀远注下令,定远注中令,安远注上令,四任呈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