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梦,自己想登上高山却上不去,崔彭捧住他的脚,李盛扶着他的肘这才上了山。于是,他对崔彭说:“我生死和你在一起了。”王劭立即上奏说“:这个梦好极了。上高山是说明皇上很高大安稳,永远像山岳一样。彭是指彭祖,李是指李老君,这两个人扶持皇上,实在是长寿的征兆。”文帝听后,喜形于色。当年,皇帝驾崩,不久,崔彭也死去。
隋炀帝继位后,汉王谅叛乱,炀帝不忍心杀他。王劭上奏说:“微臣所知,黄帝杀炎帝,本系同母弟,周公诛管叔,原也亲手足。叔向戮叔鱼,孔子赞其有古人刚直之风;石衜杀石厚,左丘明认为是大义灭亲。这些都在经籍中记载得清清楚楚,也是帝王们经常实行的办法。如今陛下对待这位叛贼,度量已经超过古代圣王。据查,叛贼杨谅是一向毒害生灵的人。古代同德的人才是同姓,德不同则姓也不同。所以黄帝有二十五位儿子,共有十四人得到姓,其中只有青阳、夷鼓两人和黄帝同样姓姬。谅既已自绝于皇族,请您改掉他的姓。”王劭是想以此来求得炀帝的宠幸,可是,炀帝犹犹豫豫,没有听从。后来王劭晋升为秘书少监,并死于任上。
王劭从事写作将近二十年之久,专门主持撰写国史,撰有《隋书》八十卷,其中记录了许多皇帝的口头命令。他又喜欢到处收集荒唐不经的故事和里巷中没有根据的传言,以类区分,编上题目。词义繁琐驳杂,没有多少可用的。从而使隋朝一代文武名臣们的善恶事迹,被埋没而得不到流传。起初编写了编年体的《齐志》二十卷,后又撰写《齐书》,有纪传一百卷,还有《平贼记》三卷,这些著作或者文词鄙陋,不堪卒读,或者不伦不类,骇人视听,大为有知者所耻笑。但他所指出的经史典籍中的谬误,撰写了《读书记》三千卷,当时人都佩服他知识的精深和广博。他从小就酷爱读书,一直到年老齿衰,坚持不懈。因过于喜欢经史著作而遗忘了世俗的事情。由于他专心致志,以致性情恍惚,经常到了吃饭时候,还对着饭菜在那里闭目凝思,盘中的好肉,都被僮仆们吃光。王劭开始并没有发觉,只是不断埋怨肉少,几次责骂厨师。厨师把真情告诉王劭,王劭依照过去模样,闭目思考,出其不意地抓住了偷肉吃的人,厨师这才免去受处罚和鞭打,他专心到这样的程度。
郑道邕,字孝穆。少年时谨慎诚实,以清廉节约自居,年龄不满二十,就阅读了大量经史典籍。他的父亲和叔叔四人都很早去世,堂兄弟中,郑道邕为长兄,他抚养训导众多族弟,如同对待亲手足,一家人亲善和顺。魏孝昌初年,他踏上仕途,任为太尉行参军,逐渐凭战功升至左光禄大夫,太师咸阳王长史。后来孝武帝西迁,他跟随入关,官拜司徒左长史,领临洮王友,赐爵为永宁县侯。
大统年间,他出任岐州刺史,在任不久,就因为能力强而闻名。王罴当时为雍州刺史,敬重他善于为政,写信给他对他大加称赞。开始时,他所管辖的百姓因为长年遭受战乱,流离失所,几乎逃光了。郑道邕到任时,只剩下三千户百姓,他施恩安抚,远近百姓都来归附。数年之内,已有四万户之多,每年考核政绩,他都为天下第一,周文帝赐信对他赞叹夸奖。后来他被征召回京拜为京兆尹。后来梁的岳阳王萧鮞请求做周的藩国,于是皇帝任命郑道邕为假散骑常侍,持节前去拜封萧鮞为梁王。他出使回来后,很符合皇帝的旨意,升任为仪同三司,加散骑常侍。
当时周文帝东讨,任命郑道邕为大丞相府右长史,封为金乡县男。大军到了潼关,皇帝命郑道邕与左长史长孙俭、司马杨宽、尚书苏亮、谘议刘孟良等人分别掌管各项事务。还令郑道邕召引接待关东前来归附的人士,并且评定其才华能力和品行而分别任用。他抚慰、招纳、选拔和任用,都做的很得当,后来他又被拜为中书令,赐姓为宇文氏,不久因为患病而免职。
周孝闵帝即位后,加封郑道邕为骠骑大将军,开府仪同三司,晋为子爵。又历任御伯中大夫,御正,宜、华、虞、陕四州刺史。他频繁地换了多个州城执政,都获得了政绩。后来又入朝为少司空,在任时去世。追赠本官,加封为郑、梁、北豫三州刺史,谥号“贞”
郑道邕,字孝穆。少年时谨慎诚实,以清廉节约自居,年龄不满二十,就阅读了大量经史典籍。他的父亲和叔叔四人都很早去世,堂兄弟中,郑道邕为长兄,他抚养训导众多族弟,如同对待亲手足,一家人亲善和顺。魏孝昌初年,他踏上仕途,任为太尉行参军,逐渐凭战功升至左光禄大夫,太师咸阳王长史。后来孝武帝西迁,他跟随入关,官拜司徒左长史,领临洮王友,赐爵为永宁县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