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太学,安排有管理学校的官员。’这就是证明。汉、魏以来,不再在四郊设立学校。谨根据前代的规矩,将学校设立在都城的四门。依照王肃的注释说‘:天子在四郊设立学校,距都城五十里。’郑玄的注释,却不说远近。现在遗留下来的太学的旧址,占地宽广。四郊的学校另有校舍,与太学相距甚远,检查督促起来十分不便。考虑太学和四门设立的学校,仍过于空旷,以我的愚见,合并在一起也没有妨碍。况且现在的典章制度,大多遵循古代各朝,不知道四学的设置应不应该完全遵循古代?希望能召集负责儒学和礼仪的官员讨论一下它们所应该在的位置。”
他出任青州刺史,为政懦弱迂缓,不能禁止奸淫偷盗;然而,却清廉寡欲,不屈服于公私势力的压力。回到朝廷,讨论制定法律制度,刘芳参酌古今情况,成为制定律令的骨干。其中很多条款的增删,大多是刘芳的意见。宣武帝因为朝廷礼仪中缺漏很多,这一切制度也都委托刘芳去修正。所以,朝廷中的婚丧嫁娶一类的大事,都向刘芳咨询访问。
转为太常卿。刘芳因为设置的皇帝迎接节气的五处郊社与日月的位置,距离都城的里数,与《礼经》记载不同;另外,对主稼穑的灵星和建立政权,制定了典章制度的周公的祭祀,不应该放在太常寺。便上奏说:
“我听说国家大事,莫过于在郊外祭祀天地,在郊外祭祀的根本,其实在于审定位置。我没读完所有的经书,不能博通今古,难道能向您推荐无知妄说,任意陈奏个人的偏见?我私下认为,设置的坛祠,位置的远近,据典章制度考察,或许未必恰当,既然是我的职责所在,请允许我陈说自己肤浅的见解。
“《孟春令》上说:‘这个数字是八。’又说‘:迎春在东郊举行。’卢植说‘:东郊是距城八里的郊外啊。’贾逵说:‘东郊,祭祀木帝太昊,距城八里。’许慎说:‘东郊,是距城八里的郊外啊。’郑玄《〈孟春令〉注》中说‘:天子坐在明堂内。’《礼经》上说‘:天子出城十五里去迎接新年。这大概是殷商时的礼节。周代的礼节,近郊共有五十里。’郑玄在其他注释中说:‘东郊距都城八里。’高诱说:‘在东方迎接春神的到来,是在离城八里的郊外。’王肃说‘:东郊距城八里,是凭借木的运数。’这都是说迎春郊祭在城外八里的明确证据。《孟夏令》上说:‘这个数字是七。’又说‘:在南郊迎接夏神的到来。’卢植说:‘南郊,是距城七里的郊外。’贾逵说‘:南郊,由火帝主宰,距城七里。’许慎说‘:南郊,是指距城七里之外的地方。’郑玄说‘:南郊距都城七里。’高诱说‘:南郊社,是距都城七里的郊外。’王肃说:‘南郊距都城七里,是凭借火的数运。’这又是南郊的距城七里的确凿证据。《中央令》中‘这个数字是五。’卢植解释说:‘中郊,是距城五里的郊外。’贾逵说‘:中间的祭坛是祭祀黄帝位置,加上南郊,所以说祭祀五帝在四处郊外进行。’郑玄解释说‘:中郊,在于城西南的未地,距都城五里。’这又是中郊的距都城五里的证据。《孟秋令》上说‘:这个数字是九。’又说‘:迎接秋神在西郊。’卢植解释说‘:西郊,在距城九里的郊外。’贾逵说:‘西郊,是祭祀金帝少昊,距都城九里。’许慎说:‘西郊,在距离都城九里的郊外。’郑玄说‘:西郊距都城九里。’高诱说‘:西郊,是距都城九里的郊外。’王肃说‘:西郊距都城九里,是凭借金的运数。’这些又都是说西郊距都城九里的真实证据。《孟冬令》上说:‘这个数字是六。’又说:‘迎冬神在北郊进行。’卢植解释说:‘北郊,是在距都城六里的郊外。’贾逵说:‘北郊,专门祭祀水帝颛顼,距都城六里。’许慎说:‘北郊,在距都城六里的郊外。’郑玄说:‘北郊距都城六里。’高诱说:‘北郊,是距都城六里的郊外。’王肃说:‘北郊距城六里,是凭借水的运数。’这些都是北郊距都城六里的真实证据。宋氏的《〈含文嘉〉注》说:‘《周礼》规定,王畿内千里之地分成二十份,其中一份的数字就是近郊。近郊距都城五十里,多一倍就为远郊。迎接天子的瑞气都在近郊。汉代不设王畿,则以它的方位数为郊祭的位置。所以,东郊距城八里,南郊距城七里,西郊距城九里,北郊距城六里,中郊在城西南的未地五里。’《祭祀志》上说‘:建武二年(26)正月,开始在洛阳城南七里设郊坛祭祀。参照西汉孝平帝元始年间的旧例,北郊坛设在洛阳城北四里的地方。’这又是汉代南、北祭位置的确凿证据。现在地址一定在这些地方。至于郊祭距城三十里的说法,既与郑玄援引的商、周两代郊祭位置的依据相违背,又与汉、魏两代成例相抵触。凡是都城以外的地方都叫郊区。现在计算四郊的范围各以四座城门的位置为起点,里程依据以上所说。
“《礼经》上说,朝拜太阳和月亮都在东门和西门外。现在祭日坛和祭月坛的位置,距都城的东部和西部,各有三十里路,我认为这未必实在。《礼经》又说:‘祭太阳在坛上,祭月亮在坑穴内。’现在,营造一如过去。《礼仪志》上说:‘建造高。。祠在城市的南面。’不说具体的里数,所以,今天仍按过去的规定。
“祭祀主稼穑的灵星本来不是礼仪规定的事,从汉初开始,专门有祈田的活动,都由郡县进行。《郊祀志》上说:‘汉高祖五年,颁布诏书,书于史册,让天下建立灵星祠,祭品用牛、羊、猪,县和邑的令和长亲自到祠堂祭祀。’《晋祠令》上说‘:郡、县、国三级建社稷祠和先农祠,县一级再建灵星祠。’这些都是灵星祠建立在全国所有县的确凿证据。祭祀周公的庙宇所以特别在洛阳的原因,是因为他建成了洛邑城,所以在洛阳城世代不断受到隆重的祀典,人们借此表彰他的功勋。伯夷和叔齐的庙宇,世世代代成为洛阳城内的神祠。现在一起移至太常寺,恐怕违背了原来建祠的本意。天下这类事情很多,都应当命各郡县修理,好让众人祈祷求福。我私下认为太常寺所负责的郊坛庙宇自然有一定的规定,不宜随意掺杂个人意见。如果轻率地妄加营造,则不免会祠宇太多、祭礼过滥。周公祠和伯夷叔齐祠究竟设在太常寺,还是设在洛阳城内,最关联国家一体的大事,然而贵在考察它们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