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卷三十二(9/10)

背诵,涕泪齐下,声音和韵调却不改变。李冲十分惊奇,将他接到家中为馆客,又对哥哥的儿子李彦说:“崔光宽厚静雅,你应该把他作为朋友;崔亮清峻透彻,你应该敬重他。这两个人将来都会大有作为。”李冲举荐崔亮为中书博士,转任议郎,不久又迁任尚书二千石。

孝文帝迁都洛阳,想改革旧的制度,重新选拔官吏,对群臣们说:“给我推荐一名吏部郎官,一定要才学和声望都合适的。我给你们三天期限。”过了一天,孝文帝又对大家说“:我已得到了吏部郎官的合适人选,不烦劳你们了。”他赶快征召崔亮任吏部郎。不久,任太子中舍人,迁任中书侍郎,兼尚书左丞。他虽然历任显要职务,但妻子仍亲自料理舂米做饭一类的家务。孝文帝听说后,十分赞许他的清贫。

宣武帝掌管朝政,任崔亮为黄门侍郎,仍兼任吏部郎,被封为青州大中正。崔亮在吏部任职将近十年,廉洁谨慎,明于决断,被尚书郭祚器重,他常说“:不是崔郎中铨选的职官,就不要办理。”不久,他任散骑常侍,仍为黄门侍郎。升任为度支尚书,兼御史中尉。朝廷自从迁都洛阳之后,向四方开疆拓土,又营造洛阳城,费用很大。崔亮任度支尚书,订立规章制度,每年节省数以亿计。又建议修建汴、蔡两条渠,与边境交通运输。朝中的公私大事都依赖他。

侍中、广平王元怀仗着是宣武帝的亲兄弟,不遵守国家法纪,朝廷命崔亮调查处分。宣武帝因而有很长时间禁止元怀与外人接触。后来在一次宴会上,元怀依恃皇帝的关系发泄私愤,想污辱崔亮。崔亮面色严肃地斥责他,并起身到宣武帝面前脱下官帽请求治罪,叩拜后就要出去。宣武帝劝阻说“:元怀性格粗鲁,又喝醉了酒,你都是知道的,又何必这样呢?”便命他重新坐下,让元怀向他谢罪。

崔亮虽然外表端方正直,性情却也随和。宣传左右郭神安很被宣武帝赏识,他把弟弟的事托付崔亮,崔亮将他的弟弟推荐任御史。郭神安因犯罪被关在宫中。宣武帝命兼侍中卢昶宣读圣旨,责备崔亮说:“你是执掌法律的官员,为什么枉法受人请托?”他只有叩头谢罪,却无言对答。转任都官尚书。徐州刺史元日丙为政无方,引起地方骚动,朝廷命崔亮赶快去安抚,崔亮到后,奏报元日丙的罪过当处以大辟,对地方士绅百姓进行慰问安抚,民情很快平静下来。

任安西将军、雍州刺史。州城北面的渭水因水浅不能通船,行人因而受到阻隔。崔亮对僚属们说“:过去杜预在黄河上建造桥梁,何况渭水与黄河不同,魏晋时期,这里又架起过桥梁呢?我今天决定营造桥梁。”大家都说:“水太浅,不能架设浮桥;河水泛滥不定,又不能埋设桥柱,恐怕难以造成。”崔亮说:“过去秦人在咸阳,曾在渭水上架桥,好像是两座楼阁中的通道。这是在柱子上架设。现在,恐怕无法得到这些长大的木柱。”适逢天降大雨,洪水暴涨,漂来数百根长木。用这些作木柱,桥梁便建成了,百姓受益不少,至今,桥仍叫崔公桥。崔亮公正清廉,决断迅速,历任官职都很称职。三辅之地的官民都很敬佩他的德政,宣武帝赞赏他,下诏赐给他衣服、马匹、被褥。后来,又将他的女儿纳为九嫔,任他为太常卿,掌管吏部的事务。

孝明帝初年,他离开京城任定州刺史。南梁左游击将军赵祖悦率军占据硖石,朝廷命他为镇南将军,齐王萧宝夤为镇东将军,章武王元融为安南将军,共同持节,督促各路人马讨伐梁军。崔亮到达硖石,赵祖悦出城迎战,被崔亮打得大败。赵祖悦又在城外设置两道栅栏,想抗拒魏军,被崔亮烧毁攻破。崔亮与李崇约好从水陆两路进攻的日期,他天天率军向敌人进攻,而李崇却爽约不至。等到李平率军到来,李崇才进军,一起打败了硖石的敌兵。崔亮因立有战功,晋号为镇北将军。

李平率部分军队,准备水陆两路一齐进发,进攻淮河堤堰上的敌军。崔亮违拗李平的节制,以有病为由请求回京,人随着奏章一起出发。李平上表奏劾他擅自回京,以至失去了乘胜打击敌人,使水陆两路会合作战的战机,提议将他处死,请朝廷议决。灵太后不同意将他杀死,下诏命他将功折过。李平回到京城,两个人在宫中声色俱厉,争夸功劳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