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卷三十五(6/10)

兵,被他们驱赶着抢掠百姓,一遇到敌人,便马上成为俘虏。如果抓住了敌人,就占为己有。那些老幼病残的兵士,多少懂得一点打铁的技术,会一点伐木除草的本领,无不把他们从军营中找出来,让他们干各种各样的苦役。或者到高山上去砍伐树木,或者到平地去割草,来回贩卖,士兵们不断在道路上碰上。这些人俸禄不多,资产也很有限。将他们的绢帛收缴,只给一些空头的粮食。用尽他们的力气,却让他们穿很单薄的衣服;用他们替自己做工,却克扣他们的粮食。从冬到夏,加上疾病的折磨,死在沟壕中的常常十有七八。所以,吴、楚间的南朝驻军看清了我方边备的虚实,都说魏军粮食匮乏,军队疲惫,容易乘机侵犯。因而,常常进攻我方的边境。多年以来,将士甲胄生虮。大批军队,日费千金,积弊之深,到了这种地步!究其原因,都因为边地任用不得其人,所以漫延成今天的祸患。

“要使水流洁净,一定要使源头清澈;要整顿细枝末梢,一定要端正根本。既然前面的已经失去,怎么再能停止不前,无所作为呢?我认为从今以后,荆州、扬州、徐州、豫州、梁州、益州各地的驻军,以及所统属的郡县府佐统军和戍主,都让朝臣中王公以下的大臣举荐自己所了解的人,一定选拔出真正的人才,不拘泥他的出身和军阶。如果统率军队有方,道德清纯著名,威严足可以临阵杀敌,信誉完全能怀柔边境的人民,抚慰将士,能得到他们的信赖和喜欢。不谋图私利,一心为公尽力的,就加封给爵位,使他长久地安心在这个任上。并不断给予赏赐,以奖励他的忠诚和勇敢。举荐的人,也应得到奖励,以表彰他举荐得当和对朝廷的忠诚。如果被举荐的人不能一心奉公,才能又不足以抗御敌人,贪婪致富,经略边境默默无闻,人们看不见他的政绩,士兵们厌恶他的烦琐多事,要加以查处,用来张扬他的罪恶。举荐他的人,也要被免官或降职,以惩罚他错误的举荐和识人的浅薄。这样,举荐人就不会挟带私人关系,被举荐的人也不能不考虑举荐他的人的处境。善与恶就会了了分明,鼓励与反对也会清清楚楚。这样,边患就会消除,批评的议论也会止息呀。”

因母亲去世离职。熙平初年,任廷尉少卿,很有些不满于时事的议论,遭到灵太后的斥责。出任平阳太守,很不得意,便写下《思归赋》。

神龟末年,迁任凉州刺史。这时,蠕蠕国的首领阿那王襄、后主婆罗门都因国内混乱前来投降,朝廷向袁翻询问安置他们的办法,他上表说:

“现在蠕蠕国被高车国灭掉,想借助我们中原大国的神威,两个国君都来投靠,同时到达。百姓们也诚心归顺,该国的万里江山都随之归属。然而,夷人不扰乱中华,前车之鉴并不太远,覆辙的教训就在于刘渊、石勒,倾毁的车辆已不可找寻回来了。现在,蠕蠕国虽然国君投奔,百姓逃散,而剩余的人实在很多,许多部落依然存在。高车国一时也不能把他们完全兼并,应下令让他们归附。再则,高车国的人马虽然很多,国君却很愚蠢软弱,上边不能驾驭下边,下边也不服从上边,整个国家只靠掠夺来存在。而我国黄河以西能抵御强敌的堡垒,只有凉州和敦煌。凉州地宽面广,人烟稀少,粮食军械向来就很紧缺。敦煌和酒泉,更为空虚。如果蠕蠕国不重新复兴,让高车国独霸北部边陲,则西顾之忧,早晚都会存在。

“我认为蠕蠕国的两位国君,都应该保留下来,让阿那瞔管理他们国家的东部,让婆罗门管理西部。把归顺来的人分开,分别归他们统属。阿那瞔管辖的地方,我没有去过,其中的情形,无法陈奏。婆罗门请求整修西海的旧城,好使自己居住在那里。西海郡原本归属凉州,现在归酒泉,向西北距张掖一千二百里,离高车的金山一千多里,正是北部夷族们往来必经的要道,汉朝军队行军的路,土地肥沃,十分适合耕种。今天让婆罗门驻守,不但对防守有好处,而且可以永远成为戍守重地,防卫西北。虽然外面有将这块土地归蠕蠕国管辖的舆论,而实则是防卫高车国进攻的好办法。一二年以后,就可以做到足食足兵,这实在是安边保境的长远之计啊。如果婆罗门能够发奋图强,使离散的百姓聚集一起,重新振兴国家,我们便让他们向北迁移,越过茫茫的沙漠,便是我们的外部藩篱,成为高车的劲敌。西北部边境的安全,不用再忧虑了。如果他们奸诈欺骗,反复无常,背恩负德,也不过是逃亡的贼寇,对于我们又有什么损害呢?”

朝臣们廷议,同意他的看法。归来,任吏部郎中。迁任齐州刺史,却没有太多政绩。

孝昌时,任安南将军、中书令,兼领给事黄门侍郎,与徐纥一起在门下省掌管朝廷的文案。袁翻有才干学识名望很重,又善于奉迎附会,也被灵太后信任。孝明帝和灵太后曾在华林园宴请群臣,曾举杯对大家说:“袁尚书是我们的杜预,想把这杯酒敬给他,请喝干了。”在座的没有不羡慕的。

袁翻名声和地位虽然都很大,当时的贤臣达官十分推崇他,然而,他却独善其身,不但不提拔任何人,反而排斥年轻有为的人,议论的人都看不起他。建义初年,在河阴遇害。

袁聿修,字叔德。七岁时家中有丧事,他按礼守丧就像成年人一样。九岁时,被州官征辟为主簿。性情深沉,有见识,处世清静寡欲,从不与任何人竞长较短。姨父是尚书崔休,对他十分赏识。十八岁,他任本州的中正,兼任尚书度支郎中。齐天保初年,任太子庶子,以本官职务任博陵太守,很有政绩和声望。远近的人们都称赞他。迁升为司徒左长史,兼任御史中丞。司徒录事参军卢思道私自借国库里三十万钱,娶太原王瞴父的女儿为妻,而王瞴父的女儿过去已被陆孔文依礼聘定。袁聿修为御史台首席长官,又是掌管国家法律的,知道而又不加纠劾,因而被免去中丞的职务。不久,任秘书监。

天统时,朝廷下诏命他与赵郡王元睿等人一起议定五礼,又出任信州刺史。信州是他的家乡,当时,很长时间都没有官吏回原籍为官的旧例,大家莫不以他为荣。他为政清静,不用宣教,百姓都已向化。从长史以下,以至于鳏寡孤独,他都得到他们的欢心。武平初年,御史们出京巡视,所过州郡都有被举劾的大臣,他们惟独不到信州去。调回京城时,黎民百姓,僧侣道士都来为他送行,挤满了道路。有的人带着酒肉,哭泣着挽留他,都想远远地送他一程。时值盛暑,他怕百姓会劳累疲敝,往往停马驻足,随饮一杯,表示领受他们的心意,拜辞感谢让他们回去。回京后,信州人郑播宗等七百多人请求朝廷,准许百姓给他立碑,募集布帛丝绢数百匹,请中书侍郎李德林撰写碑文,朝廷允许了。

不久,任都官尚书。他虽然年轻,却待人公平随和,温顺可亲。在清正廉洁的官员中,他的行为最为检点。那些名门望族的子弟都担任显官要职,但对他都很器重,赞同他的远见卓识。他在郎署任职时,赵彦深任水部郎中,两人同住在一个院子里,因而相交成友。赵彦深后来被停职,门前冷落,无人往来,聿修仍念旧时感情,不断探访慰问。彦深重被任用,对他铭记在怀,十分感激。虽然他颇有才干,也得力于彦深引荐。任吏部尚书以后,自以为颇得人心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