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迅速出击。敌人听到后,果然逃散。
他在军旅中给朝廷上疏说“:人之所以能在军阵中舍身忘我,身触白刃而毫不畏惧的原因,一是为了追求美好的名声,二是为了获得优厚的奖赏,三是畏惧严厉的刑罚,四是为了杀死敌人,保护自己。如果离开这四条,虽然是圣明的君主也不能劝动他的大臣,慈祥的父亲也不能驱使他的儿子。英明的天子深深了解其中的道理,所以赏必行,罚必信,使那关系亲的,关系远的,地位高的,地位低的,勇敢的,怯懦的,聪明的,愚蠢的,一听到进军的号角钟鼓,一看到猎猎飘扬的军旗,无不感奋激扬,竞相冲入敌阵。难道是厌恶活的太久而愿意早死吗?是利害摆在他的面前,欲罢不能啊!自从秦、陇一带发生变乱,已历经数年;南方的蛮族骚扰,已有几载;前后参加讨伐的士兵,共有数十万人;参与这三个方面作战的军队,却失败的多,胜利的少,究其原因,是赏罚不明造成的。陛下如果想早日平定天下,应同情将士们的辛勤劳瘁,降下明诏,奖赏决不拖延。然而,过去将士们的功勋,迟迟不予奖励;在战阵上逃跑的兵卒,安安稳稳地在家住着,使得那些重气节,忘生死的人得不到鼓励,庸陋卑劣的人无所畏惧。奋勇杀敌,死了奖赏却一再拖延;临阵逃脱,身体得以保全而不受惩罚,这就是士卒所以望风逃窜、不肯奋力进击的原因啊!如果重新下达诏命,更换赏罚的标准,军威一定能够大振,敌人一定可以被扫除。”后来,朝廷任他为吏部郎中。
尔朱荣率军占据洛阳,在河阴大肆杀戮朝臣,人心惶惶,辛雄藏匿不出。孝庄帝想命他为尚书,门下省奏报说:“辛雄没有出来,是死是活,还不知道。”孝庄帝说“:就是他死了也要用他,怎么能活着而不用呢?”便任命他为度支尚书。
后来,他又兼任侍中、关西慰劳大使。即将出发,他向朝廷请求五件事:一是过去所欠的租调,应全部免征;二是省简和废除不合时节的徭役,以舒缓百姓的生计;三是征收调绢的时候,要让丰收和歉收的地方有区别,让各州郡量力而行,不得强求一样;四是历年兵连祸结,死亡无数,有的失去父亲,有的失去儿子,辛酸伤悲,至今犹存,活着的老人,请求授予官职,让幸存的人感到高兴,死去的人灵魂得到安慰;五是社会动乱已久,礼仪荒废,如果阖门和睦,孝顺父母,团结兄弟,事迹突出的,应在他们的家门口悬挂匾额,予以表彰。孝庄帝同意他的建议,因而下诏,命给七十岁的老人授县级官职,八十岁的老人授郡级官职,九十岁的加封为四品将军,百岁老人封为从三品的将军。
永熙二年(533),他兼任吏部尚书。这时,天子渐至专断恣肆,辛雄惧怕他受谗言产生邪念,所以,不像过去那样坚守正道。人们议论起来颇有讥讽。孝武帝到南方巡游,辛雄兼任左仆射,留守京城。永熙末年(534),他兼任侍中。孝武帝被迫西入长安,齐神武帝高欢来到洛阳,在永宁寺聚集所有的朝臣,责怪辛雄和尚书崔孝芬、刘貵、杨机等人说“:作为大臣的侍奉君主,要匡扶危机,救治祸乱。如果在朝廷内不去进谏劝阻,天子外出又不陪驾随往,天下太平则邀幸取宠,出现祸乱便争相逃跑,大臣的节操到哪里去了?”便将他们诛杀。
辛琛,字僧贵。从小失去父亲,曾到友人那里,见人家的父母都安然无恙,很感伤心,涕泪良久。出仕后,任奉朝请、荥阳郡丞。太守元丽好使酒任性,辛琛常常劝阻他。元丽醉酒后常令从人关上房子的门说“:不要让郡丞辛琛进来看见了。”孝文帝南征,元丽跟着一道去,他对辛琛说“:我托你管理郡中的事务,你就像太守一样。”
景明时,辛琛任扬州征南府的长史,刺史李崇大量置办家产,他常常劝谏,李崇不听,他便纠察举劾他,朝廷下诏不予追究。后来,朝廷加封他为龙骧将军、南梁太守。李崇因而置办酒席为他饯行,问他:“长史你将来也一定能升任刺史,但不知道你选择什么样的人任长史?”他回答说“:如果我万一任刺史,要选择一个端方正直的人任长史,天天让他批评我的过失,这是我的愿望啊!”李崇面有愧色。辛琛死在太守任上。
他宽厚文雅,很有度量,广泛涉猎经书史集,喜怒不形于色。当官奉公守法,所到之处都有美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