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长史的职务不变,由他来总领省府的事务。天平三年(537),高欢让他去管理定州,他请求留在高欢的身边,以便帮助高欢拾遗补缺,坚持请求不去上任,高欢责备了他一番而停止了。
不久,他出任为兖州刺史。选用清廉的官员。广泛地向官吏和百姓施行恩惠,树立威信。下属和各州县的守令犯了过失,他都会知道,那些再细小隐蔽的事情也瞒不过他,百姓们都能安居乐业。又转任为徐州刺史。开始他在兖州,彭城很羡慕他的政治和教化,他任兖州刺史后,全境官员都欢欣鼓舞,异常兴奋。房谟为政有如战国时的瑕丘氏。原先,州兵都被僚佐们随意驱使,忍饥受冻和生病死去的,经常有一千多人。他上任后,对此加以检查约束,不让地方官吏任意役使他们,让他们轮流休假、洗澡。催促主司们亲自检查看望他们。又给他们雇用工匠做衣服,年终允许他们回去探家,将士们无不暖衣饱食,被周全救济的人很多。这时,梁魏通好,梁的使者进入他管辖的区域,都赞叹不已。高欢写给各州刺史的书信中,都叙述房谟以及广平太守羊敦、广宗太守窦瑗、平原太守许季良等人清廉能干,以作为对各守土官吏的劝勉。房谟曾启奏高欢,认为天下仍不宁静,应给有功勋的将领赐赠婚姻,以笼络他们,建议被采纳。东魏因黄河南边的几个州,乡间征收绸绢的情况太滥,规定退掉一匹绢,征收三百钱,老百姓大受其害。房谟上表请求钱和绢都可以接受,百姓想交什么就交什么,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。朝廷将他征调到朝中任侍中,监修国史。他没有这方面的才学,常常请求辞去这个官职,未被允许。不久,他兼任吏部尚书,加封为卫大将军。因为儿子房子远的罪过,他被免去官职。过了很久,朝廷才下诏恢复他的将军职衔,起用为大丞相左长史。
后来,任晋州刺史,加封为骠骑大将军,又代理南汾州的政务。早先,这里与西魏接壤,西魏的读书人大多被封为官职,以示笼络并作为防守的力量。房谟任晋州刺史后,西魏的酋长、镇将,以及都督、太守、县令,前后降附的有三百多人。房谟对他们安抚接待得十分周到,人人都乐于为他效命。就是地处偏远险峻的胡人,也都前来归顺。房谟常常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里的东西奖赏和馈赠给他们。文襄帝高澄极为赞赏他,允许他用公物送给降服的胡人。西魏对此很是恐惧,又增加了防守的据点。仰慕房谟的义士们自动组织起来,将这些据点打破。从此,龙门以北,西魏戍守的堡垒都被扫平。高澄特赐给他粟一千石,绢二百匹,以昭示天下。他死在晋州刺史任上,州府中的将帅们赠送的物品以及车和牛,妻子都遵照他的遗嘱,拒绝接收。房谟很少有个人的嗜好和欲望,廉洁清白,自守其道;然而经营的家产,相当富裕,平常生活不依靠官俸,所以,世人都说他清白。朝廷追赠他为司空,谥号文惠。
房谟与他的儿子都与卢氏家的女儿结婚,他去世后,妻子卢氏要改嫁到别的人家。有一个平阳人叫廉景孙,从小砥砺自己的志气节操,因精通经书被郡守举荐为孝廉,被房谟器重,这时便向官府诉讼这件事。台府不予理睬。廉景孙便拿着一条绳子到神庙前面向北大声哭喊“:房谟是一个清官,忠诚地侍奉高祖皇帝,他死了以后,妻子却要改嫁。神灵如果有知,应当帮助他申雪。今天我自尽,到地下去告状。”便要用绳子挂在树上自尽。卫士看见了,将他救下送到他所在的府衙。朝廷被他的忠诚感动,命卢氏女重归房氏家族。
房谟的前妻生的儿子房子远阴险浅薄,房谟很厌恶他。高欢不相信,亲自收养他,命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,过了很久才送他回家。后来他与任胄等人谋杀高欢,事情败露,高欢叹道“:知子莫若父,真对啊!”因而奏报天子,说房谟、郑述祖、李道。。三家,按理应该依法处治。高欢认为房谟立身行事,清正廉洁,行为忠贞谨慎;郑述祖的儿子长大后才和他生活在一起;李道。。的儿子不是亲生,是抱来寄养的,本不是李氏的骨肉。对这三家,特乞请只惩处罪犯一人。魏孝静帝同意了他的请求。房谟去世后,他的儿子房广继承家业。
张曜,字灵光,上谷昌平人。从小就待人忠贞谨慎。韩轨被御史弹劾,州府的官吏以及韩轨的亲信因贪赃触犯法律的一百多人,惟有张曜因清廉免于处罚。天保初年,朝廷给他封爵为都乡男,逐步升迁,官至尚书右丞。文宣帝曾经出宫到近处走动,命他留守。文宣帝夜晚归来,他不让开门,命令士兵严加防守。文宣帝在大门外等了很久,催促得十分紧急,他以夜深天黑为理由,提出要用火把照一照面部,认出是文宣帝后才把门打开。他单独出来叩见文宣帝,文宣帝笑着说:“你想效法东汉忠于职守的郅恽吗?”便让他开门,然后进来。对他大加赞赏,赐给他许多锦缎。太宁初年,他迁任秘书监。
张曜任职历经几位皇帝,奉职忠诚谨慎,从未有过过失。每次得到俸禄和赏赐,都分送给宗族中的人。他节俭简约,车子、衣服、饮食,仅仅够用而已。喜欢读《春秋》,每月一定看一遍,人们把他比作汉代的贾逵。赵彦深曾对他说“:你研习《左氏春秋》,怎么能沿袭杜预、服虔错误的成说呢?”他答道“:为何要这样说呢?《左氏春秋》一书,详细地叙述一代史实,邪恶的人可以用来警戒自己,善良的人可以察觉自己微小的过失。所以,为了勉励自己,我才不断温习,不是想诋毁前人的得失啊。”
天统元年(565),他到朝廷奏事,暴病突发,摔倒在后主的御座前面,后主(按:原文误为武成)走下座位亲自看视他,呼喊他也不答应,便哭着说“:我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大臣啊!”过了十多天去世,追赠为尚书右仆射,谥号为贞简。
王纮,字师罗,太安狄那人。父亲王基,酷好读书,很有智谋胆略。王基最初跟随葛荣,因而与周文帝宇文泰认识。宇文泰据守关中,齐神武帝高欢派王基与长史侯景一同前往。宇文泰留下王基不让回来,后来他设法逃了回来。历任南益、北豫二州的刺史。他在所任职的地方都喜欢聚敛财富,然而性情平和,为人坦率,所以,官吏和老百姓对他不十分怨恨。后来被他的奴仆害死,朝廷追赠他为吏部尚书。
王纮善于骑马射箭,喜好文学,性情机敏。十三岁那年,见到扬州刺史、太原人郭元贞。郭元贞抚摸着他的脊背问:“在读什么书?”他回答说:“读《孝经》。”郭元贞又问“:《孝经》上讲些什么?”他对答说“:地位高的人不要有骄气,地位低的人不要忘了礼节。”郭元贞说“:我难道有骄气吗?”他回答说“:有修养的人都是在错误没出现时就进行预防,也希望您多加留意。”郭元贞听了连连称赞他说得好。十五岁时,跟随他的父亲住在北豫州,行台官侯景与别人讨论僧衣袈裟究竟应该披在右边还是左边。尚书敬显俊说“:孔子说‘:假如没有管仲,我们还仍然披散着头发,衣襟向左边敞开,过着野蛮的生活。’根据这句话看来,应该将袈裟向右敞开。”王纮进前说“:现在群雄驰骋于国家的北部原野,逐鹿问鼎于中原腹心。五帝们的礼仪各异,三王们的典章不同,袈裟究竟披在左边或右边,又算得了什么?”侯景惊奇他的早慧,将好马送给他。兴和年间,文襄帝高澄任他为库直、奉朝请。文襄帝被家贼杀害时,王纮冒着横飞的刀刃去保护他,凭着忠诚节义,被晋封为平春县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