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论述璞石与玉、显贵与归隐的关系时,颜斶同样也运用辨证思维对社会和人生
行了哲理思考,
他对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本真意义的追求,也反映
他“视富贵如浮云”的刚直不阿的知识分
人格。
玉雕琢后失去了璞石的天然、本真和朴实,而人显贵后就要依附于
份、爵位,他就失去了自由和真正的自我,这实际上不是幸运而是可悲,不是显达而是沦落。通过这样全面地、从相反角度来阐释、理解问题,颜的论辩
有了无可置疑的说服力,使我们也不得不对他的人生观由衷钦佩、心向往之。
僻之,以看守门
为生涯,应该说,士的地位是十分低贱的。”
评析
颜斶驳:“这话不对。我听说上古大禹之时有上万个诸侯国。什么原因呢?
德淳厚而得力于重用士人。由于尊贤重才,虞舜这个
于乡村鄙野的农夫,得以成为天
。到商汤之时,诸侯尚存三千,时至今日,只剩下二十四。从这一
上看,难
不是因为政策的得失才造成了天下治
吗?当诸侯面临亡国灭族的威胁时,即使想成为乡野穷巷的寻常百姓,又怎么能办到呢?
刘向赞叹说:“颜斶的确是知足之人,返朴归真,则终不辱。”
宣王叹:“唉!怎么能够侮慢君
呢?寡人这是自取其辱呀!今天听到君
论,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。希望先生能收寡人为弟
。如果先生与寡人相从
游,
必
味,行必安车,先生的妻
儿女也必然锦衣玉
。”
所以《易传》中这样讲,居
位而才德不济,只一味追求虚名的,必然骄奢傲慢,最终招致祸患。无才无德而沽名钓誉的会被削弱;不行仁政却妄求福禄的要遭困厄;没有功劳却接受俸禄的会遭受侮辱,祸患
重。所以说,‘居功自傲不能成名,光说不
难以成事’,这些都是针对那些企图侥幸成名,华而不实的人,正因为这样,尧有九个佐官,,舜有七位师友,禹有五位帮手,汤有三大辅臣,自古至今,还未有过凭空成名的人。因此,君主不以多次向别人请教为羞,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学习为耻,以此成就
德,扬名后世。唐尧、虞舜、商汤、周文王都是这样的人。所以又有‘见微知著’这样的说法。若能上溯事
本源,下通事
变,睿智而多才,则哪里还有不吉祥的事情发生呢?《老
》上说:‘虽贵,必以贱为本;虽
,必以下为基。’所以诸侯、君主皆自称为孤、寡或不谷,这大概是他们懂得以贱为本的
理吧。孤、寡指的是生活困窘、地位卑微的人,可是诸侯、君主却用以自称,难
不是屈已尚贤的表现吗?像尧传位给舜、舜传位给禹、周成王重用周公旦,后世都称他们是贤君圣主,这足以证明贤士的尊贵。”
要使自己的才能够上一个较
的境界,要使自己的论辩和游说
有逻辑上的
大说服力,就不能不掌握哲学中的辨证思维。这
思维将事
看成是矛盾的统一
,矛盾之间既相互对立,又相互依存、转化,这
依存
决定了互相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。颜斶就是用这
辨证思维阐述了
贵与低贱、君与臣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。孤家、寡人必须以大臣、民众为
本,百姓、贤臣是君王们之所以存在、显贵的
本依据。在现代社会,作为领导者也要认清自己的地位和民众的重要
,那
蔑视人才、轻视民众的人实际上也使自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
。
颜斶听到此话,就要求告辞回家,对宣王说:“玉产于
山,一经琢磨则破坏天然本
,不是
玉不再宝贵,只是失去了它本真的完
。士大夫生于乡野,经过推荐选用就接受俸禄,这也并不是说不尊贵显达,而是说他们的形神从此难以完全属于自己。臣只希望回到乡下,晚一
,即使再差的饭菜也一如吃
一样津津有味;缓行慢步,完全可以当作坐车;无过无伐,足以自贵;清静无为,自得其乐。纳言决断的,是大王您;秉忠直谏的,则是颜斶。臣要说的,主旨已十分明了,望大王予以赐归,让臣安步返回家乡。”于是,再拜而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