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苏秦说齐闵王(2/4)

臣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,应该顺应民心,切实估计自己的兵力,然后才能联结诸侯实现自己的抱负。所以缔约时不以自己为主承担怨怒,作战时不替他人去抵抗敌。这样就能保全自己的兵力以控制全局,而且可以实现拓展疆土的愿望。以前,齐王联结韩、魏两国讨伐秦、楚作战并非特别卖力,分得土地又不比韩、魏多,可是天下惟独将战争归咎于齐,为什么呢?是因为齐国率先倡导讨伐秦、楚,犯众怒。再说那时天下正烽烟四起,齐燕争斗,又有赵国图谋中山,秦、楚与韩、魏不断锋,而宋、越专事攻伐

“臣之所闻,攻战之非师者,虽有百万之军,比之堂上;虽有阖闾、吴起之将,禽之内;千丈之城,之尊俎之间;百尺之冲,折之衽席之上。故钟鼓竽瑟之音不绝,地可广而可成;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之,诸侯可同日而致也。故名天地不为尊,利制海内不为厚。故夫善为王业者,在劳天下而自佚,天下而自安,诸侯无成谋,则其国无宿忧也。何以知其然?佚治在我,劳在天下,则王之也。锐兵来则拒之,患至则趋之,使诸侯无成谋,则其国无宿忧矣。何以知其然矣?昔者魏王拥士千里,带甲三十六万,其邯郸,西围定,又从十二诸侯朝天,以西谋秦。秦王恐之,寝不安席,不甘昧,令于境内,尽堞中为战,竟为守备,为死士置将,以待魏氏。卫鞅谋于秦王曰:‘夫魏氏其功大,而令行于天下,有十二诸侯而朝天,其与必众。故以一秦而敌大魏,恐不如。王何不使臣见魏王,则臣请必北魏矣。’秦王许诺。卫鞅见魏王曰:‘大王之功大矣,令行于天下矣。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,非宋、卫也,则邹、鲁、陈、蔡,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使也,不足以王天下。大王不若北取燕,东伐齐,则赵必从矣;西取秦,南伐楚,则韩必从矣。大王有伐齐、楚心,而从天下之志,则王业见矣。大王不如先行王服,然后图齐、楚。’魏王说于卫鞅之言也,故广公,制丹衣,建九斿,从七星之旟。此天之位也,而魏王之。于是齐、楚怒,诸侯奔齐,齐人伐魏,杀其太,覆其十万之军。魏王大恐,跣行兵于国,而东次于齐,然后天下乃舍之。当是时,秦王垂拱受河西之外,而不以德魏王。故曰卫鞅之始与秦王计也,谋约不下席,言于尊俎之间,谋成于堂上,而魏将以禽于齐矣;冲橹未施,而西河之外于秦矣。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,禽将内,城于尊俎之间,折冲席上者也。”

苏秦游说齐闵王说:“臣听说率先挑起战争的人必然后患无穷,而不顾招人忌恨,带缔结盟约攻打他国的最终陷于孤立。如果后发制人就能有所凭借,顺应时势即可远离仇怨。因此圣贤事,无不借势而为,顺天而动。借助形势,有利于展开步骤;倚重天时,则是成功的关键。因此,不懂得借势顺天之理,能成就大事的机会实在微乎其微。

译文

卫国并非比赵国大,只是有了魏国的支持。假如把卫比作箭,魏就好比机弩弓弦,从而借助魏国而占有河东之地。这时赵国非常恐惧,楚国就救赵而讨伐魏国,双方在州西这个地方大打一仗,楚国穿越魏都大梁城门,驻军林中而饮黄河。赵人得到楚国的援助,也去攻打魏国河北之地,纵火焚烧棘沟而夺取黄城。毁刚平、破中牟、陷黄城、焚棘沟,这并非是赵国、魏国的本意,然而当初他们都那么卖劲的大,而最后的结果却是这样呢?这是因为卫国和赵国善于利用时机,明白攻占决胜,须依时借势。如今执国施政的却不是这样,自己军队弱小却喜挑斗敌;国家疲惫偏要犯众怒;败局一定却仍然一意孤行;没有相当实力,却不能屈志以居下位;自己地狭人少,却与大国抗衡为敌;事情失败却不改诈伪之心。犯下六错误还妄图建立霸业,其实离霸业是越来越远了。

今夫鹄的非咎罪于人也,便弓引弩而之,中者则善,不中则愧,少长贵贱,则同心于贯之者,何也?恶其示人以难也。今穷战比胜,而守必不,则是非徒示人以难也,又且害人者也,然则天下仇之必矣。夫罢士国,而多与天

譬如说,即使有将、莫邪一类的宝剑,如果不施以人力,则不能破损毫发;而再的箭矢,如果不能借助弓弩,也不能杀伤远的敌人。箭并不是不锐利,剑并不是钝而无力,那是什么缘故呢?只是由于少了借力之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过去赵人袭卫,车不停歇,人不息,一下包围了卫国都城,在刚平(卫地)筑土城加以控制。当时卫都八个城门皆被堵,两个城门被摧毁,亡国之祸迫在眉捷。卫国国君在形势急、间不容发的情况下,光着脚丫逃奔魏国求援。魏武候亲自披甲带剑,为卫国,向赵国挑战。邯郸大,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也不可收拾。卫国乘机重整旗鼓,北向攻赵,夺取了刚平,攻下了赵邑中牟的外城。

下为仇,则明君不居也;素用兵而弱之,则察相不事。彼明君察相者,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,辞让而重赂至矣。故明君之攻战也,甲兵不于军而敌国胜,冲橹不施而边城降,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。彼明君之从事也,用财少,旷日远而为利长者。故曰:兵后起则诸侯可趋役也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