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燕攻齐取七十余城(2/2)

燕将为折服,答复鲁仲连说:“谨遵先生之命。”于是,背着兵撤军回国。因此说,解除齐兵对聊城的围困,使百姓免遭刀兵之祸,全是鲁仲连的功劳呀!

因此,我替你打算,不如罢兵休斗,保全车仗甲胃,回国向燕王复命,他一定会很兴。燕国的官吏民见到你,会如同见到父母一般敬情,新朋故会抓着你的胳膊赞扬将军的赫赫战功,这样将军就会名扬天下。然后,将军上可辅佐国君,统制群臣;下可存恤百姓,奉养说客;矫正国弊,改革陋俗,完全能够建立更大的功名。如果将军不愿回去,是否能考虑一下抛弃世俗的成见,隐居于齐呢?我会让齐王赐你封地,与秦国的魏冉、商鞅般富有,代代相袭,与齐并存,这是另一条路。这两者,一是扬名当世;一是富贵安逸,希望你慎重考虑,选择其中一

总之,攻取聊城是秦国既定不变的方略,你切莫举棋不定。将军知吗?目下燕国内,君臣失措,上下惶惑。燕将栗腹率领百万军队攻赵国,却屡战屡败,燕国本是万乘国,却被赵国围困。土地被掠夺,国君遭困厄,为天下诸侯耻笑。现在,大臣不足以倚仗,兵祸连连,国难重,民心涣散。燕王正在心惊胆战、孤立无援的境地,而你却能指挥早已疲惫不堪的聊城民,抗拒整个齐国的兵,已历一年,聊城现今仍安如磬石,将军确如墨翟一般善于攻守;士兵们饥饿到炊人骨的地步,而始终没有背弃你的想法,你确如孙膑、吴起一样善于用兵。就凭这两条,将军足可成名于天下!

鲁仲连的游说令人顿生豪气、让人为之动容、折服。他非常善于调动人的情,既善于分析形势,以时局胁迫燕将就范,又善于激发男人心灵的英雄豪情和凌云壮志,以尚的事打动燕将。

曹沫是鲁国的将军,三战三败,失地千里。如果他发誓永远不离开疆场,不顾后果一意孤行,他一定会战死沙场,那就不过是一个丧师殁的败将而已。这样一来,就不能称为勇士;功名淹没,不能算是聪明。可是,他能隐忍三次败北的耻辱,与庄公重新谋划。齐桓公威服天下之后,召集诸侯会盟,曹沫就凭着一柄宝剑,在祭坛之上劫持桓公,从容不迫,义正辞严,一朝收回失地,天下为之震动。他的威名更远播吴楚而名重后世。以上说的仲、曹沫两个人,并不是不能遵行小节,为小耻而死,只是他们认为功名未立,壮志未酬,愤而求死是不明智的法。所以才决定抛弃愤恨之心,成就一生的功名;忍受一时耻辱,建立万世功业。他们的功业可与三王争低,声名可与天地共短长,愿将军三思而后行!”

要能保全聊城之地,齐国也会一意孤行,在所不惜。如今楚、魏先后退兵,可燕国的援军仍然毫无消息,齐国既没有了外患,就会与你相持下去直至最终定成败。一年之后,我恐怕就见不到将军之面了。

一开始鲁仲连就单刀直,抓住燕将死守聊城不敢回国的本原因不放,指燕将不要因为谗言造成的一时激愤而失去太多。接着用事实指齐国一定会非要要攻下聊城不可,以此打消燕将的侥幸心理,用武力威胁燕将必须放弃守城。威胁完之后,又夸奖燕将如同墨翟、孙膑、吴起一般,让他心生欣、踌躇满志,并且指了燕将班师回国后的好前景。最后,他用仲、曹沫的非凡事迹和英雄壮举,再一次地说明了忍小辱、成大功的必要,再一次激起燕将心中成大业、立大功的雄心壮志。整个游说过程不仅极说服力,而且形式上非常的壮,情上让人激情漾、极富染力。古人有这般厉害的才,生为后来者,我们只有勤学苦练,方能对得起我们的祖宗啊!

我还听说过于看重小节,难以建树大功;不堪忍受小辱,难以成就威名。从前仲弯弓中桓公的带钩,这是篡逆作;不能为公纠死义,这是贪生惜命;陷囚笼,这是奇耻大辱。有了这三行径,虽乡民野老也不会与之往,君主也不会以之为臣。如果仲因此困辱抑制自己的志向,不再仕,以卑贱的劳作辱没一生。可是他却在兼三恶行的情况下,执掌齐国政事,扶正天下,九次召集诸侯会盟,使桓公得以成为秋五霸之首,他自己也名满天下,光耀邻

评析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