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97大宋制造局:满清反洋务运动(4/5)

在赵阔来地那个平行世界历史中,被洋人屡屡抽脸后,满族统治者也特别热心洋务运动。在1863--1864年,李鸿章在江苏不仅雇佣外国军官训练他的军队,而且还取得洋人的帮助来制造西式弹葯。

1864年年中,恭亲王和文祥重申他们的观点:“自强以练兵为要,练兵又以制器为先。”他们在奏禀中推荐了李鸿章地事业。并建议选派旗军到江苏李鸿章的兵工厂见习。中国应当利用目前的时机“将外洋各种机利火器实力讲求,以期尽窥其中之秘,有事可以御侮。无事可以示威。”

我能自强,可以彼此相安,潜慑其狡焉思逞之计。否则我无可恃,恐难保无轻我之心…今既知其取胜之资,即当穷其取胜之术。”

“这逼想的美,”赵阔一边走过一台台机器,一边想着:“满清想学洋务想自强,但学地了吗?自强得了吗?”

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创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初始投资和赵阔的大宋制造局相仿。但后来不停追加设备和厂房,投资远远超过赵阔,差不多运营快10年后,1871年增聘的洋员和添置的机器到达之后。江南制造局开始制造林明敦式后膛来福枪。到1873年年底,生产了这种步枪4200支左右,但不仅它们的造价高于进口的林明敦枪,质量也远不如后者。

这种枪李鸿章连自己的淮军都拒绝使用!

李鸿章仍然不得不依靠进口武器!

江南制造局还想造轮船,然而1875年江南制造总局中止造船计划时。这项规划以及轮船维修(由曾国藩1870年设立地江南轮船操练局主管)费用占该兵工厂年度进款的一半左右。

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所造轮船比在英国出售的类似轮船至少要贵一倍。

一样地设备,在本地搞了1年,总是有点技术积累了吧,总得有点成本优势吧,愣是本地造船不如去地球另一头买船便宜!

满清洋务的产品都是成本极高,绝大部分都是本地制造成本高于进口,成本在哪里?

一个是原料设备采购,采购官员狂吃回扣,国人供货商不用说了。洋人也给。比如克虏伯进中国的时候,也有一定比例专门用于给满清官员回扣。情况严重到李鸿章不得不建立了这样一项制度:兵工厂的每一项采办都要经由总办本人以及采买、支应和会计三个有关单位共同批准。

第二个是人力成本。洋人工资比在他们国内同类工作都高,这很容易理解,制造局根本就不能培养自己的技术骨干,能不求洋人吗?另外就是很多有权势地人随便就挂个名蹲在制造局领工资,70年代初江南制造局就有40个官,到了70年代末期,已经暴涨到80个官员管理了,而水平更臭。

另一个例子就是福州船政局,船政局的采办系统存在着大量侵吞公款的现象,经常发现买来的木材、煤炭和金属材料不能使用。在造船合同和支付工人工资方面存在着许多贪污舞弊的漏洞。有一些职员是福州达官显宦的亲戚或者是他们所推荐的人,管理的大官沈葆桢在管理这些职员时特别棘手。但沈葆桢还是干事的,不过这是在福建和北京支持他地情况下,万一他不想干正事或者上头不支持他,船政局马上彻底傻逼。

上述几点,赵阔早就看得很清楚,因此陈其荣案发地时候,他平静得很:在满清文明下,你有权,你不贪你***就是傻逼!陈其荣肯定不是傻逼!

所以,官办地制造局虽然是他赵阔长毛办的,但它在满清文明下,不烂是不正常的,简直太不正常了。

那么官办不行,公私合营总行了吧?官督商办,又或者是朝廷入股管理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