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在近代史上所受的侮辱极多,也使得广大的智识阶级极为愤恨,然而究查底,整个中国的老百姓们却只有一层朦胧的映象,好象是饭后的谈资,大家说个新鲜,也就罢了。
两年前是如此,可两年后的今天却是绝然不同了。
国家,民族,这些虚幻的词汇在百姓里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,如果连饭也吃不上,官府平时欺凌,到了收税的时候却向着自己的百姓张牙舞爪,这样的朝廷和国家,是激发不起人民真正的
国心的。
淮军一至海州情形就大是不同,给地主打了千百年工的佃突然有了自己的土地,渔民们不用在打渔归来时还要在卡
上缴
自己辛苦得来的收获,日
突然好过起来,大老爷们也不再下乡下
赋,而是带着大伙修路造桥,挖沟补网造船,渔民和农民们盛赞知州周攀龙的同时,也如同其余各地的百姓一样,悄没声息的在自己家的正堂里供上了淮军大帅的画像。随着港
的兴建,外来贸易的船只越来越多,城里需要人手,港
需要老手渔民,待遇工钱越来越
,而在官府的监督下,那些原本不拿老百姓当人的富商
贾们也变的分外客气,再也不拿人当
。
这样看来,已经开化向着文明前的中国淮军军政府显然是一个合格的代理人,这样的结果,倒也未必是最坏的。
如果换在两年之前,哪怕港打生打死,这些温饱尚且艰难的渔民是绝不关心的。虎门的战争就曾经如此,外海打的如火如荼,港
附近的渔民一样给英军军舰送着补给,不为别的,就因为英军会付给货真价实的鹰洋。
他所能得到的一定会远远大过他失去的。”
这位说话的教官在退役前已经是一位海军上尉,他的见解,也是行于
敦和新加坡以及香港及德里的论调,大英帝国的
民
系其实已经不堪重负了,哪怕是现在中国这
混
的几乎是无中央政府的情形,吃下中国,也不是大英帝国的国策。他们真正需要的,只是一个在远东能抵抗住俄国扩张的脚步的二等国家,它将成为大英帝国的真正盟友,为英国在亚洲的稳定统治而贡献力量。
显然,海州之战在这些更为了解淮军的前英帝国军人们的中,也是海州方面必败,等舰队打跨了要
炮台的火力之后,陆战队分批上岸,彻底摧毁岸上炮台的抵抗后,在英军的
前,就是一
平川。
三元里的暴只是因为英军的烧杀抢掠,激怒了一方百姓,使之奋起反抗。义和团的暴
只是因为洋教徒欺付老实
的山东农民,而洋货又
的大家
不过气来罢了。
海州原本没有港,这些渔民只是靠海吃海,所有的山脉在这一片港
前都断了层,使得附近的渔民可以轻松的借着这个天然的
良港
海劳作,用自己的辛苦工作换一份温饱。苛捐杂税永无止境,使得他们一年到
的辛苦往往就这么打了
漂。
炮声还是响个不停,师学堂的内一片肃静安详,仿佛与世隔绝一般。然而就在这学堂之外,很多生活在港
附近的渔民们都走
了家门,一个个面
沉,观看着不远
海面上大炮吞吐而
的火光。
为这个时代英帝国的军人,他们的骄傲是天生俱有
骨髓和灵魂
的烙印,
本无可改变,在这个时候,自己国家的军舰正轰击着他们所服役的
师学堂不远
的要
港
,而这些同情着自己学生的教官们,却是经心的设计着他们自以为合适的中国的未来发展
路。
海州富了,老旧的城池不见了,百姓们的家里有了余粮,手里还有了闲钱,在淮安派的宣传人员的笔下和编造的戏剧里,这一切当然归功于英明神武的大帅,还有保护大家今日平安的淮军
弟。
国不我,何谈
国呢。甲午一战后的日本何等穷凶极恶,俄国割占了多少中国的领土,然而在两国
战时,多少的中国百姓分别为两方效力,俄方抓到了枪毙,日方抓到了砍
,于是两个
盗在中国的白山黑
大打
手的同时,还分别惩罚了不安本份在双方之间寻几
饭吃的中国农民。
打下海州,斩断淮军现在唯一的对外港和铁路运输中心,威胁统治中心和工业基地淮安,然后再与淮军集团的
层谈判,就可以
净漂亮的结束这一场战争了。